Quantcast
Channel: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 生物多樣性
Viewing all 8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小小兵立大功:看不見的土壤生物多樣性

$
0
0
作者:馮加伶(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助理)、 楊姍樺(中央研究院國際研究生學程 分子與農業生物科學博士候選人)

講到「生物多樣性」這個詞彙,腦袋中第一個浮現出的畫面通常是朝氣蓬勃的熱帶雨林,茂盛的樹林中有著各式各樣的生物,停在樹梢的鮮豔鳥類、外型亮麗的兩棲類、偽裝技巧一流的爬蟲類藏匿其中、種類繁多的昆蟲、或許還會想到較大型的哺乳類和溪流中的魚類。

圖一、墨西哥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方之一,地貌多樣性高,有沙漠、灌木叢林、溫帶森林、高山、亞熱帶森林、熱帶雨林和珊瑚礁,這張圖是墨西哥出的郵票,用來宣導物種保育的觀念。圖片來源:Geo-Mexico

但是,你有想到我們腳底下的土壤嗎?沒有,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

就像最近流行的長輩梗,我們總是只看到自己想看的,經常忽略腳下的土地和居住其中的生物。事實上,住在土壤裡的生物數量比其他環境的生物還要多,土壤有著複雜的生物網絡,是昆蟲、古細菌、細菌和真菌等生物,是這些小小兵大軍的庇護所。

讓我們發揮一下想像力,把土壤裡面的生物具體化:一湯匙的土壤(大約1公克)裡面通常含有10億隻細菌、真菌的數量可達上百萬、還有約上百萬個原生生物和幾百隻的線蟲。除了這些微小生物,土壤中還住著中上大型生物,像是節肢動物、蚯蚓和哺乳類。

圖二、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包括外生菌根、真菌、細菌、線蟲、水熊蟲、彈尾目昆蟲、蟎、線蚓、蚯蚓、蜈蚣、螞蟻、潮蟲亞目、扁蟲和鼴鼠等生物。
圖片來源:Richard D. et al, 2014. Belowground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Nature, Vol 515, P. 505-511.

土壤中的成員都是大自然的守門員,負責清潔和分解其他生物的屍體,讓這些「營養和能量原料」能夠再次回到土壤中,由植物接手利用,開啟嶄新的生命旅程。人類也從這些過程中獲得了不少好處,像是食物、燃料、乾淨的水源和二級代謝物(製藥、農用化學品)等等。

這些土壤中的小小兵幫了我們這麼多忙,如果還不好好認識他們一下,是不是有點說不過去呢?現在就先來認識幾位神通廣大的小小兵吧!

圖三、Geobacter metallireducens 鐵還原菌。圖片來源:Science Photo Library/Corbis 

生物電池 鐵還原菌

鐵還原菌(Geobacter),最早是從淡水底泥中分離出來的,具有分解油污、有毒染劑和有機污染物的能力,許多微生物學家都在積極研發鐵還原菌應用方法,希望能利用它減少環境污染。除此之外,鐵還原菌可以產生電力,能作為微生物燃料電池,還被開發成Mudwatt發電細菌培養套件,搭配安裝於手機中的監測軟體,就可以從土壤中的電量評估細菌數量和計算生長曲線,相當新奇有趣,很適合作為國高中的科學教育教材!

圖四、利用鐵還原菌開發的Mudwatt發電細菌培養套件。圖片來源:MudWatt

抗壓抗高溫 魔鬼線蟲

最近,科學家在南非的黃金礦坑深處發現一種奇特生物—魔鬼線蟲(Devil Worm),它能夠忍受高壓和高熱,棲息於地底下1公里處,以其他微生物(如細菌)為主食,細菌能夠耐高溫高壓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但是線蟲這種複雜的動物居然也有這樣的能力,這點真的是讓科學家非常驚訝!除此之外,科學家利用同位素定年法發現這些魔鬼線蟲已經在地底居住了幾千年,推估早在3,000-12,000年前就已演化出耐高溫高壓的特殊能力。

圖五、魔鬼線蟲的頭部特寫。圖片來源:National Geographic

地表最強 水熊蟲

再來這位人氣很高的小小兵—水熊蟲(Tardigrade),你是不是也覺得它很萌呢?在生物學的分類階層中,水熊蟲是緩慢動物門底下的一群動物,它們的體型很小,要用顯微鏡觀察才看得到。水熊蟲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強,在自然界中分佈的範圍很廣,從喜馬拉雅山到深海都可以找到它的蹤影,就算是暴露在太空真空環境也能生存,能夠忍受絕對零度(零下273.15度)和致命輻射,因此又被稱作地表最強生物。

圖六、目前已知唯一能在真空環境下存活的生物—水熊蟲。圖片來源:Science Picture Company/Getty Images

到底水熊蟲成為地表最強生物的祕技是什麼呢?拜新世代定序和生物資訊的發展所賜,水熊蟲的基因已經被科學家破解了!原來水熊蟲在演化的過程中,學會從其他生物(絕大多數為細菌,其次為真菌和植物等)的基因庫借「裝備」,將這些外來的基因嵌入自己的基因庫中,再利用這些強大的外來裝備製造出能適應極端環境的蛋白質。

不可忽視的地下小小兵 

不過,每當我們提到生態系這個詞,尤其是陸域生態系,像是沙漠、草原、針葉林、闊葉林、雨林等的時候,焦點往往只放在土表上的植物數量與種類, 好像陸域生態系的整體功能,就是由植物的多樣性來決定了,難道土裡的小小兵們對生態系功能就沒有影響了嗎?

科學家認為事情應該沒這麼單純。為了要知道土壤裡小小兵們到底對陸域生態系的功能有沒有貢獻,貢獻又有多大,北京大學和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決定實際走訪青康藏高原,在那邊選了60個樣點,比較地表上與地表下的一些生物與環境的參數,好一探究竟。

這裡小小說明一下他們是探什麼究竟:他們調查的生物因子,是包括了地表上的植物種類與數量,在地表下,則是真菌、古細菌與細菌的種類數量。環境參數的部分,地表上以溫度與降雨量為主,地表下則測量土壤的酸鹼值、濕度、碳、碳酸鈣、氮、磷等數值。藉由這些零零總總的數據,他們發現,雖然生態系功能的歧異度主要受到地面上植物的影響,但是土壤中的小小兵們會明顯影響著整個生態系的功能。

氣候變遷對土壤小小兵的影響

只是科學家們並不滿足。目前已經知道氣候變遷會影響生態系的功能,那麼,氣候的改變,會不會直接影響到土壤中的小小兵?甚至進一步的影響生態系功能呢?

還記得青康藏高原的那60個樣點嗎?那可是跨足了海拔近3千公尺到5千2百公尺,以及不同的溫度(約攝氏負5度到5度)、降雨(66-560毫米),包括了3種植披型態與11種土壤型態,也就是可以看到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土壤上下的狀況,藉此看作是氣候改變造成的影響。

圖七、以氣候、土壤與生物多樣性預測生態系功能的結構方程模型,可看作是一個生態系功能的預測圖。

以氣候、土壤與生物多樣性預測生態系功能的結構方程模型,可看作是一個生態系功能的預測圖。此結構方程模型實線代表顯著影響(紅色表正向,黑色代表負向),虛線代表不顯著。MAP為年均降雨量;MAT為年均溫;SM為土壤濕度;plant SR為植物物種數量。

根據調查結果做出了兩組預測圖(圖七)。儘管兩組圖的設定條件有些不同,但都指出:降雨量與溫度會明顯改變土壤中的溼度和酸鹼值,進一步改變地表的植物與土壤中小小兵們的多樣性,最後還會影響生態系的功能。

總而言之,氣候變遷、陸域生態系與土壤中的小小兵之間的糾葛剪不斷理還亂哪!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Richard D. et al, 2014. Belowground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Nature, Vol 515, P. 505-511.
  • Xin Jing et a, 2015. The links between 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 and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diversity are mediated by climate. 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 6:8159.  DOI: 10.1038/ncomms9159
  • Mexico’s mega-biodiversity
  • New "Devil Worm" Is Deepest-Living Animal

【逛逛大觀園】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白化來襲!大堡礁93%礁體白化 西澳珊瑚也遭殃

$
0
0
作者:馮加伶(社團法人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郭兆揚(澳洲詹姆斯庫克大學,ARC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

位於澳洲東北部的大堡礁,是所有愛海人士心中的海洋天堂,在這裡有超過2900個獨立珊瑚礁體、900個珊瑚礁小島,總面積超過34萬平方公里(相當於9.5個台灣),為全世界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也是全球著名的海洋保護區。色彩繽紛的珊瑚礁、豐富多樣的珊瑚礁魚和貝類,吸引許多人前來朝聖,每年的觀光產值可達30億美元(相當於960億台幣),是澳洲昆士蘭省重要的經濟來源。

健康的大堡礁,珊瑚礁是許多海洋生物的家,海洋生態系的重要基礎。圖片來源:郭兆揚。

什麼!大堡礁珊瑚白化了!

自從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NOAA)在2015年警告全球暖化可能帶來自1998和2002年之後的第三波全球珊瑚白化潮,由位於詹姆斯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的ARC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的中心主任休斯(Terry Hughes)教授為召集人,集合澳洲10個研究機構與學校單位,超過300位科學家組成澳洲國家珊瑚白化工作團隊(Australia's National Coral Bleaching Taskforce),對可能發生的大堡礁珊瑚白化事件嚴陣以待。

3月是澳洲的盛夏高峰,從2016年3月初開始,大堡礁就有零星的白化現象出現,3月中之後則提升為大規模的白化事件,這個消息讓許多愛海人士心碎不已,其心慌心痛的程度並不亞於日本偶像結婚導致粉絲無法工作而請假的花邊新聞。

2016年大堡礁珊瑚白化調查空拍照,珊瑚礁的邊緣和其中的白色斑塊,都是白化的珊瑚。圖片出處: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修斯教授與團隊的專案經理凱瑞(James Kerry)為了瞭解大堡礁珊瑚礁白化的程度與範圍,隨即搭乘直升機和輕航機進行空拍調查從大堡礁南端往北到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約2300公里長的海域。調查持續至今,飛行總距離超過9,000公里,檢視超過911座珊瑚礁體,其中只有7%(68個)的礁體躲過一劫,其餘93%的礁體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白化事件影響,絕大多數的珊瑚礁(316座)都因為有60-100%的珊瑚發生白化,而被評為「嚴重白化」。

註:珊瑚白化:因海水溫度改變、水質、污染等因素,讓珊瑚及其體內的共生藻感到壓力,導致共生藻死亡或是離開珊瑚蟲,僅剩下透明的珊瑚蟲與白色骨骼的現象,稱作『珊瑚白化』。珊瑚絕大部分的營養來源都是由共生藻所供給,如果珊瑚白化的時間持續過久,珊瑚就會因饑餓而導致死亡。

影片:2016年大堡礁珊瑚白化調查影片,從空中俯瞰嚴重白化的北段大堡礁。影片來源: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 James Kerry

大堡礁空拍調查911個礁體的結果示意圖。紅:大堡礁北端的白化情形最為嚴重,嚴重白化的珊瑚礁比例高達81%;黃:大堡礁中段,嚴重白化的珊瑚礁佔33%;綠:大堡礁南端,珊瑚白化的情況較為和緩,有25%的珊瑚礁沒有白化。圖片來源: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 Tom Bridge and James Kerry。

海中的彩色緞帶一夕之間變成一片慘白,工作團隊的召集人休斯(Terry Hughes)教授表示,「保守估計這些珊瑚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才會恢復,這次的白化事件將會從此改變大堡礁的未來」。他憂心地說,如果澳洲政府在20年前就願意採納科學家的建言、關心全球暖化的議題,或許現在珊瑚白化的情況不會如此嚴重。

令人心痛的野外調查之旅

除了進行空中調查,為了收集更精準的數據,澳洲國家珊瑚白化工作團隊(Australia's National Coral Bleaching Taskforce)同時也大規模地出動超過12趟船次的研究船,由潛水人員實際潛水調查珊瑚礁的白化情況。其中由ARC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教授 Andrew Baird帶領的研究團隊,在18天的航程中,調查了從大堡礁中間的湯士維爾(Townsville)到最北的托列斯海峽(Torres Strait)間的30座珊瑚礁。這一航程涵蓋最北區的大堡礁,一塊因為人煙罕至,因此一向被認為是保留完整,不受人為影響的珊瑚礁生態系。

Andrew Baird教授帶領的團隊成員之一是來自台灣,正在ARC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的郭兆揚,他感慨的表示:

這是一趟令人難過而且記憶深刻的野外調查之旅!在2013年時為了收集論文資料,曾經搭船從大堡礁的最南端航行到最北端,調查大堡礁中30座珊瑚礁上的珊瑚群聚結構。大堡礁讓我驚豔不已的美還歷歷在目,沒想到再次踏上航程卻是為了要了解她受創有多深。

在這次旅途中,大部份的事物看起來仍和記憶中的相符,水面上有遠在天際邊的海天一線以及每日搭配啤酒的夕照;水面下,中礁(mid-shelf reefs)的海水仍舊混濁而外礁(outer reefs)的海水依然是迷人的深藍,大大小小,不同種類的魚類以及偶見的鯊魚、魟或海龜依然優游在珊瑚礁區。然而有些景色已經不一樣了,除了可以明顯看出在過去兩年間颱風肆虐的痕跡之外,我熟悉的珊瑚已不再是記憶中的深咖啡色系,反而呈現缺少日照般的蒼白或完美無暇的白,我甚至可以用白化的珊瑚當作基準來調整拍照時的色偏,我自嘲地稱之為「珊瑚白化模式」。諷刺的是,使用這模式調整出來的照片,色彩還蠻寫實的。

註:大堡礁的2900座礁體依照距離澳洲大陸的距離可分成三類,包括最靠近大陸的近岸礁(in-shore reefs),靠近珊瑚海(Coral Sea)的外礁(outer reefs)和介於中間的中礁(mid-shelf reefs)。

每天睜開眼就是準備潛水,一下水就是埋頭認種類、估算數量並且記錄下每顆珊瑚的白化等級,感覺有數不完的白化珊瑚在等著我們。一上船就立即把防水紙上的密密麻麻,歪七扭八的手寫資料輸入電腦中。除了因為記憶猶新,一旦研究船起錨離開相對平穩的珊瑚礁瀉湖,20到30節以上的風讓會暈船的我只能躺平在床上。

隨著研究船逐漸往北航行,防水紙上的數字也漸漸從很多的代表珊瑚呈現正常顏色的1或稍微偏白的2,慢慢的移向34或者表示完全白化的5和代表剛死亡的6。某天,我們突然驚覺其實這些出現在記錄中的都是活“死”珊瑚,因為這些已經完全白化的珊瑚,終將在接下來的數周或數個月之內陸續死亡”。

我們總共數了大約4萬顆的珊瑚,其中約1/3的珊瑚屬於白化程度5或6。這表示從湯士維爾(Townsville)到托列斯海峽(Torres Strait)間,可能有3分之1的珊瑚會因為這次的白化事件從此消失。

註:調查方法,研究人員在每座珊瑚礁的2米和6米深處各拉3~5條長10公尺,寬1公尺的穿越線。記錄每條穿越線內每顆珊瑚(直徑大於5公分)的白化程度。白化程度可依照珊瑚的顏色可分成6級,分別為:1)健康,顏色正常;2)顏色較正常情況下淡,但尚未白化;3)1-50%已經白化;4)51-99%發生白化;5)100%白化;6)最近死亡。

左:研究人員(郭兆揚)正在沿著穿越線調查珊瑚的白化程度。此處的珊瑚礁曾受到颱風的破壞。圖片來源:Andrew Baird
右:不同白化等級的珊瑚示意圖,紅色的數字1~4代表此顆珊瑚的白化等級。1)健康,顏色正常;2)顏色較正常情況下淡,但尚未白化;3)1-50%已經白化;4)51-99%發生白化。圖片來源:郭兆揚

肇因:氣候變遷 海溫上升

珊瑚白化最嚴重的地區為道格拉斯港(Port Douglas)北方1000公里處,一直往北到托列斯海峽(Torres Strait)北端,介於澳洲與巴布亞紐幾內亞之間。領隊科學家Andrew Baird教授表示,這個區域原本人跡罕至,幾乎不會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卻無法躲過「氣候變遷」,這區的白化珊瑚的死亡率近乎50%,有些甚至會達90%。而且珊瑚的白化不分種類,無論是生長快速的軸孔珊瑚或是生長緩慢,已經上百歲的團塊形微孔珊瑚,都會受到海水溫度上升和環境壓力的影響而開始白化。

水下調查的結果和空中調查的估計互相符合,總結空拍與水下調查顯示,大堡礁中由南到北共2300公里長的的海域中,有93%的珊瑚礁體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其白化程度從輕微、適中到非常嚴重都有。這種規模的珊瑚白化前所未見,比1998與2002年的白化事件還要嚴重。然而不同地區的珊瑚白化程度不盡相同,例如大堡礁北端的珊瑚白化非常嚴重,像是同時有10個颶風來襲一樣強烈,而南端的珊瑚白化則較為和緩,還有恢復的希望。

影片2:大堡礁蜥蜴島周圍的緞帶礁(Ribbon Reef, off Lizard Island, Great Barrier Reef)的白化珊瑚。影片來源: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 Mike McWilliam 。

 

左:大堡礁蜥蜴島周圍的緞帶礁(Ribbon Reef, off Lizard Island, Great Barrier Reef)的白化珊瑚,可以看到許多不同品種的珊瑚都已經白化。圖片來源: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 Mia Hoogenboom。
中:
大堡礁木礁(Wood Reef, the Great Barrier Reef)的白化珊瑚,可以看到許多白化的軸孔珊瑚(Acropora spp.)和鹿角珊瑚科(Pocilloporidae)的珊瑚,而且在深水域的礁體也有珊瑚白化的現象。圖片來源:郭兆揚。
右:
儒艮礁(Dugong Islet, the Great Barrier Reef)上白化的團塊形微孔珊瑚。微孔珊瑚上半部咖啡色的部分仍然健康,但下半部已白化且部分死亡。圖片來源:郭兆揚。

同時,調查人員也發現澳洲西部海岸的珊瑚礁,因受到澳洲大陸兩側溫度上升的影響,也開始有大規模的白化現象。同時澳洲南端的雪梨港,亦因為前陣子的異常高溫,首次發生大規模的珊瑚白化,調查樣區中超過45%的珊瑚都開始白化。當地的海洋生物學家表示,雪梨港珊瑚白化是個大警訊,未來從北方下來的海水溫度只會越來越高,令人擔憂,現在只能盼望海水儘速降溫,讓珊瑚有機會恢復健康。

澳洲雪梨港的珊瑚白化,該區珊瑚種類較單純,最常見的為種類為Plesiatrea versipora。圖片來源:Matthew Nitschke。

大堡礁的珊瑚白化事件傳出後,澳洲科學家立即進行大規模的海空調查,在第一時間提供專業正確的資訊和影像資料,搭配新聞媒體的大篇幅報導,盼能喚起民眾的環保意識,另一方面則持續對澳洲政府提出建言,期許政府能有更實際的作為。

同時,也有民間團體發起「招募水下攝影師,一起記錄珊瑚礁」的行動,紀錄片《逐冰之旅(Chasing Ice)》的導演Jeff Orlowski呼籲潛水員拿起相機,發揮海洋公民科學家的力量將珊瑚礁隨時間流逝的變化記錄下來,一起協力完成更大範圍的珊瑚礁普查,凝聚更多人的力量,希望能喚起保護珊瑚礁的全民意識。

影片:招募水下攝影師,一起記錄珊瑚礁的宣傳影片。影片來源:Exposure Labs

從大堡礁 反觀台灣

台灣的珊瑚礁小而美,雖然面積不大,珊瑚礁的生物多樣性並不亞於大堡礁,如果大家齊心保護,也能吸引許多愛海人士從世界各地來台灣潛水,創造更多對環境有益的觀光收益,促進環境保育與經濟的永續發展,而不僅是消耗性的大眾觀光,像是曼波魚季、黑鮪魚季和寶石珊瑚熱潮,不當的海鮮文化反而造成海洋生態的破壞。觀念的改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台灣的海洋需要你、需要更多人一起關心海洋、一起為海洋發聲,讓改變成真,海洋才有未來!

 

海面掉下來的禮物 深海綠洲:鯨落

$
0
0
作者:瑭芯(路殺社志工暨公民記者)

當一頭鯨魚殞落,其屍體將成為深海綠洲。成為許多生物賴以維生的食物與養分,變換成「深海食物的來源」之一,供養着海洋生態整套生命系統,生物學家將這個過程稱為──「鯨落(Whale Fall)」。圖片來源:Isaac Kohane。CC BY 2.0

陸地上環境多變,高聳山脈、起伏丘陵、寬廣平原。「有光的世界」讓擔任生產者的綠色植物結合「光」、「二氧化碳」及「水」將「無機的碳」轉化成「有機的碳」,提供生物消費。而光線照射不到的深海世界,這些固碳作用無法進行,海底生物究竟靠什麼維生?

如同一棵倒樹倒下後,不久就很快會被蜂擁的微生物分解;而當鯨魚在海洋中死去,因鯨屍太龐大,食腐動物又無法順利撕裂之下,最終將沉入數千米的海底。但死亡的鯨魚屍體宛如海洋荒漠中的綠洲,成為許多生物賴以維生的食物與養分,變換成「深海食物的來源」之一,供養着海洋生態整套生命系統,生物學家將這個過程稱為──「鯨落(Whale Fall)」。

當一頭鯨魚死在淺海區,各種腐食者會迅速將有機物瓜分殆盡。圖片來源:Joyce cory。CC BY 2.0。

由鯨落形成的海洋生態整套生命系統,起初進入移動清道夫階段(mobile-scavenger stage),由移動的食腐動物,如:盲鰻、睡鯊、深海魚類等先會吃掉90%的軟組織、拆解屍體。

大型腐食者離去後,接著為機會主義者階段(enrichment opportunist stage),輪到多毛類和甲殼類小型生物等寄生在殘餘鯨落身上,此外,還有許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也會蠶食殘渣。對這些分解者牠們而言就是一場美食盛宴,這頓饗宴依照鯨魚體型的大小,可以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

最後鯨屍只剩骨架的鯨屍,即進入化能自養階段(sulphophilic stage)釋放硫化氫,並開始提供能量給化能自養生物(chemoautotroph),而這個階段可以持續好幾十年。化能自養類似植物行光合作用方式,生物可以通過化學反應自己生產食物,海洋中有些生物如:蛤蚌、蠕蟲都是這樣的通過化學反應可以自己生產食物稱化能自養。鯨骨中含有60%的脂肪;科學家發現深海有大量特殊厭氧細菌,這些細菌會吃掉鯨魚的骨頭,進入鯨骨分解脂類。

隨後,溶解在海水中的硫酸鹽,產生硫化氫(一種有臭雞蛋味道的化學物質),創造出類似深海熱泉口的富硫環境。過量的硫化氫雖對大部分陸地、海洋中的動植物造成毒害,並破壞臭氧層,但有些化能合成細菌可自海水中的氧氣氧化得到能量來源,成為一些海洋共生生物的能量供給生養與繁殖。

抹香鯨頭骨。鯨骨中含有60%的脂肪且分解緩慢,而深海有大量特殊厭氧細菌,這些細菌會吃掉鯨魚的骨頭,進入鯨骨將脂類分解。攝影:瑭芯

海洋生物學家艾莎·德沃斯(Asha de Vos)曾在一場演講提及,為什麼拯救鯨魚對保證海洋的自我調節很重要?有兩項重要的關鍵,鯨魚糞便和腐爛遺骸。鯨屍是從海面落下最大的腐質之一。1988年,夏威夷大學研究人員也發現,在北太平洋深海洋中,至少有43個種類的1萬多個生物體是依靠鯨落生存。鯨骨體型巨大,富含脂類且分解緩慢,一頭大型鯨落形成,開始供給養分給大洋裡上百種無脊椎動物,到完全被分享殆盡,可長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鯨魚也是遷徙距離最長的哺乳動物之一。美國海岸外的灰鯨每年遷徙1萬6千公里,在營養物豐富的捕食水域和營養物缺乏的繁殖水域間來回移動。而全世界鯨目物種只有達到30噸級別的大型鯨,才能真正形成繁盛的鯨落;因此在200多年的捕鯨期間,當我們忙著獵殺及從海洋中移走這些遺骸時,我們很可能改變這些應下沉至深海的鯨落產率和地理分布,而導致專門仰賴遺骸為生的物種滅絕。

艾莎·德沃斯表示鯨魚遺骸也能運輸約19萬噸的碳,深海即所謂的「碳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能捕捉及儲存大氣中多餘的碳,藉此幫助減緩全球暖化。有時這些遺骸也會被沖上岸,為陸地上一些獵食物種提供食物。我們該省思的是大型鯨類數量越來越少,若沒有鯨魚屍體,對深海的生命意味著什麼?永續海洋生態,保育鯨豚,不僅為鯨魚,也是為自己。

深海通常是個低能量的環境,因此出現一條完整的鯨魚遺骸,就代表有大量食物湧入。艾莎·德沃斯演講影片:Why you should care about whale poo

【永續海鱻食堂】為什麼外國的鯖魚比較肥?

$
0
0
作者:白尚儒(臺灣鱻漁永續發展FB社群發起人)

鯖魚,俗稱花飛、青花魚,以捕食橈腳類、浮游性甲殼類、鯷科幼魚維生,有著成長快速、成熟期短的優勢。鯖魚在分類上屬於鯖科鯖屬,目前全球紀錄共有四種:圓鯖(ScomberColias)、北大西洋鯖(ScomberScombrus)、花腹鯖(ScomberAustralasicus)、白腹鯖(ScomberJaponicus)。台灣海域所產的有花腹鯖(又稱胡麻鯖、黑目蕊仔)與白腹鯖(又稱日本鯖、白肚仔)兩種,為我國重要的經濟性魚種;市場上俗稱挪威鯖的則是北大西洋鯖。

我國所產的兩種鯖魚繁殖季節為1~6月,又以4~5月為繁殖期最高峰。一年四季均可以網撈捕獲,其中又以12~1月的油脂含量最高、品質最佳。3月開始因養分轉移至精卵巢供繁殖所需,肉質開始轉粗澀乏味,要直到秋天後才會逐漸改善。

市場常見的三種鯖魚之一白腹鯖。圖片來源:白尚儒

市場常見的三種鯖魚之花腹鯖(左)、大西洋鯖(右)。圖片來源:白尚儒

台灣鯖魚史

台灣鯖魚的漁業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民國12年的宜蘭南方澳漁港,從最初的「釣槽仔」(由母船載許多竹筏到海上,再由各竹筏以一支釣方式釣鯖),民國49年時從日本引進的巾著網取代了「釣槽仔」,到了民國66年後又被大型圍網取代,自引進大型圍網後漁獲量逐年穩定上升。但因大型圍網勞動人力高(需要60~70名漁工)、高油耗、機動性差,最終隨著漁場資源下降而只風光了約30年。

民國86年崛起的扒網(俗稱三腳虎)技術,於民國90年初時開始大增船數,這興起全面取代了大型圍網,扒網不但全面改善了大型圍網的缺點,更配置集漁燈來捕撈有趨光性的鯖魚,將鯖魚產量再度推上新的高峰!除了扒網外,東北角沿海一帶還使用火藥來炸鯖魚,這是許多老一輩漁民的記憶;不過隨著保育觀念的高漲,當地多數漁民們現已棄暗投明改以曳繩釣捕撈鯖魚。

不過好景不長,在大規模高效率的捕撈下,鯖魚產量也一步步開始走下坡。台灣的鯖魚們除了食物來源減少外(魩仔魚減少、海洋汙染造成環境生產力下降),最終在高效率漁法的大規模捕撈下將鯖魚也逼上了絕路。

除了顯著的魚獲量下降外、最大體長也下降,鯖魚們性早熟更早轉大人的趨勢,且魚群組成也以未滿一歲的小鯖魚佔多數,兩~三歲的老鯖魚寥寥可數。

救鯖魚 認真的嗎?

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鯖魚資源,漁業署終於在民國102年訂定了「鯖鰺漁業管理辦法」,本法係針對以扒網、圍網的作業漁船進行管理,法規內容對於作業海域限制和漁獲卸魚申報均有嚴格規範,並於每年6月禁止鯖鰺漁船於東北海區從事鯖鰺漁業作業。據筆者的從業漁民友人透露,這法規雖有落實執行嚴締,但仍有美中不足之處。

漁民並不是「愚」民,討海維生、靠天吃飯的漁民們對於魚越抓越小越少,他們絕對比一般人更有感受,多數漁民對於這「鯖鰺漁業管理辦法」絕對是舉雙手贊成與配合。但多數漁民對於法規第十條相當不以為意。大家都知道1~5月是鯖魚的繁殖季節,而卻只在6月禁止捕撈?如果在6月前就把鯖魚媽媽和鯖魚爸爸都抓個精光了,那麼只在6月禁漁的用意是什麼?6月的海中也只剩下剛孵化的鯖魚稚苗而已,這些鯖魚小到可以輕鬆游過漁網網目,根本就不會是捕鯖漁民的對象魚。

台灣海域的兩種鯖魚分辨法:上白腹鯖、下花腹鯖

當網鯖漁民們看著東港櫻花蝦以限季限量管制,讓東港櫻花蝦成為令人津津樂道的永續漁業管理典範,其總量管制對於漁民也有相當好的價格回饋,讓漁民不用像過去大量撈捕也能賺大錢。漁民們期望政府部門也能對鯖魚採取相同的總量管理時,卻只得到了個「NO!」

原來我國的網撈鯖魚,大多是作為供應養殖戶、延繩釣餌、食品加工業者,只有一小部分的鮮魚會到消費者手上。一但進行總量管制,漁民們可以得到更好的收入,但卻會給相關業者帶來提高成本負擔,所以政府拒絕了漁民的共識!明明就是可以直接供人食用的鮮魚,卻要被拿去加工成罐頭或當餌料。

可這顯然一點都不符合永續原則啊!

網撈鯖因為單次漁獲量大,一般通販市場無法吸收,所以只能寄望特定的加工業者收購,自然價格的好壞不是漁民說了算。

漁民不是愚民,只是在無總量管制下,且公部門也不願意介入下,漁民只好努力、努力再努力地去撈捕更大量的鯖魚,好掙夠溫飽家庭的收入。現實壓迫漁民,漁民壓迫海洋。

外國的鯖魚比較肥

俗稱挪威鯖的北大西洋鯖,富有高含量的油脂,簡單地煎烤就是一道外酥內軟的美味佳餚。我們之所以可以品嘗到如此美味的北大西洋鯖,這都要歸功於國外漁業的有效管理,北大西洋鯖漁場位於歐盟、挪威和冰島三方陣營之間,三方對於北大西洋鯖的資源管理相當嚴謹,比起台灣還多了各國的配額管理,而且每年配額都會視漁獲量及海洋生態作調整,更常為了配額鬧得不可開交,被當地業者戲稱是「鯖魚戰爭」。

歐洲太過遙遠,讓我們來到同為亞太地區的台灣鄰國日本,日本與台灣同樣出產了白腹鯖和花腹鯖兩種鯖魚,同樣是鯖魚但在兩地命運大不同! 當我們台灣還停留在產季為能傾銷漁獲,而大肆舉辦各種海鮮季時,鄰國的日本將這「產季」重新定義,這「產季」並非是豐收的季節,而是成了最美味的季節。

日本打破傳統思維,精緻化漁業將每尾魚的價值提升到最高,減少不必要的過漁。圖片來源:白尚儒

日本早已意識到大規模捕撈不但無法解決漁民的生計,更會讓海洋資源走向衰竭,所以將漁業轉型精緻化。多年努力之下終於讓鯖魚躍升成高級品牌的代表,日本的鯖魚三大品牌:神奈川縣的松輪鯖(10~12月,白腹鯖)、大分縣的關鯖(10~3月,白腹鯖)、高知縣的清水鯖(12~2月,花腹鯖);這日本三大鯖有著脂香清爽與彈牙口感,使肥膩鬆軟的北大西洋鯖完全不是三大鯖的競爭對手。日本海域的鯖魚也是全年有產,但上述地區的漁民只會在特定時節去捕撈鯖魚,並且用最傳統永續的一支釣方式捕獲,並在保鮮技術上下足功夫,謹慎小心呵護每條鯖魚送到消費者手上。

當台灣停留在每公斤20元還沒人要的鯖魚時,這些日本鯖魚的表現完全超乎我們想像。這些品牌的每條鯖魚都是二歲以上的成年鯖魚、每尾重量都超過600公克、皮下脂肪厚度至少都超過0.2公分,在市場價格更是每公斤600~1300元新台幣,而且還是市場大熱賣的搶手貨!

海鮮文化再進化 吃好更要吃巧

比起日本,台灣的政府部門總為了少數人的利益去默視整個大自然資源環境,屢屢訂定隔靴搔癢的無效法規,我們消費者可以如何自救?前段提到我國鯖魚的繁殖季為1到5月,而3月後因養分轉移至精卵巢導致魚肉不好吃,所以我們應避免在3~5月期間食用生鮮鯖魚,好讓鯖魚媽媽們可以安心生下小鯖魚,只要耐心等待秋天的到來,鯖魚便會用牠的美味來報答我們。也要減少食用非秋冬季節所產的鯖魚加工食品,因為就等同是變相在支持業者向漁民低價大量收購鯖魚。在合適的季節選擇合適的魚種食用,不但能品嚐到最美味的魚,更能讓消費者以市場力量去影響產業。

即使台灣被戲謔沒有海洋文化、只有貪婪的海鮮文化,只有海鮮文化又有何不可?只要我們支持永續漁業生產的海鮮,並抱著惜福與感恩的心去品嚐為我們犧牲的每條魚,終有一天也會轉變為良善建康的永續海鮮文化!

【永續海鱻食堂】為什麼外國的鯖魚比較肥?

$
0
0
作者:白尚儒(臺灣鱻漁永續發展FB社群發起人)

鯖魚,俗稱花飛、青花魚,以捕食橈腳類、浮游性甲殼類、鯷科幼魚維生,有著成長快速、成熟期短的優勢。鯖魚在分類上屬於鯖科鯖屬,目前全球紀錄共有四種:圓鯖(ScomberColias)、北大西洋鯖(ScomberScombrus)、花腹鯖(ScomberAustralasicus)、白腹鯖(ScomberJaponicus)。台灣海域所產的有花腹鯖(又稱胡麻鯖、黑目蕊仔)與白腹鯖(又稱日本鯖、白肚仔)兩種,為我國重要的經濟性魚種;市場上俗稱挪威鯖的則是北大西洋鯖。

我國所產的兩種鯖魚繁殖季節為1~6月,又以4~5月為繁殖期最高峰。一年四季均可以網撈捕獲,其中又以12~1月的油脂含量最高、品質最佳。3月開始因養分轉移至精卵巢供繁殖所需,肉質開始轉粗澀乏味,要直到秋天後才會逐漸改善。

市場常見的三種鯖魚之一白腹鯖。圖片來源:白尚儒

市場常見的三種鯖魚之花腹鯖(左)、大西洋鯖(右)。圖片來源:白尚儒

台灣鯖魚史

台灣鯖魚的漁業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民國12年的宜蘭南方澳漁港,從最初的「釣槽仔」(由母船載許多竹筏到海上,再由各竹筏以一支釣方式釣鯖),民國49年時從日本引進的巾著網取代了「釣槽仔」,到了民國66年後又被大型圍網取代,自引進大型圍網後漁獲量逐年穩定上升。但因大型圍網勞動人力高(需要60~70名漁工)、高油耗、機動性差,最終隨著漁場資源下降而只風光了約30年。

民國86年崛起的扒網(俗稱三腳虎)技術,於民國90年初時開始大增船數,這興起全面取代了大型圍網,扒網不但全面改善了大型圍網的缺點,更配置集漁燈來捕撈有趨光性的鯖魚,將鯖魚產量再度推上新的高峰!除了扒網外,東北角沿海一帶還使用火藥來炸鯖魚,這是許多老一輩漁民的記憶;不過隨著保育觀念的高漲,當地多數漁民們現已棄暗投明改以曳繩釣捕撈鯖魚。

不過好景不長,在大規模高效率的捕撈下,鯖魚產量也一步步開始走下坡。台灣的鯖魚們除了食物來源減少外(魩仔魚減少、海洋汙染造成環境生產力下降),最終在高效率漁法的大規模捕撈下將鯖魚也逼上了絕路。

除了顯著的魚獲量下降外、最大體長也下降,鯖魚們性早熟更早轉大人的趨勢,且魚群組成也以未滿一歲的小鯖魚佔多數,兩~三歲的老鯖魚寥寥可數。

救鯖魚 認真的嗎?

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鯖魚資源,漁業署終於在民國102年訂定了「鯖鰺漁業管理辦法」,本法係針對以扒網、圍網的作業漁船進行管理,法規內容對於作業海域限制和漁獲卸魚申報均有嚴格規範,並於每年6月禁止鯖鰺漁船於東北海區從事鯖鰺漁業作業。據筆者的從業漁民友人透露,這法規雖有落實執行嚴締,但仍有美中不足之處。

漁民並不是「愚」民,討海維生、靠天吃飯的漁民們對於魚越抓越小越少,他們絕對比一般人更有感受,多數漁民對於這「鯖鰺漁業管理辦法」絕對是舉雙手贊成與配合。但多數漁民對於法規第十條相當不以為意。大家都知道1~5月是鯖魚的繁殖季節,而卻只在6月禁止捕撈?如果在6月前就把鯖魚媽媽和鯖魚爸爸都抓個精光了,那麼只在6月禁漁的用意是什麼?6月的海中也只剩下剛孵化的鯖魚稚苗而已,這些鯖魚小到可以輕鬆游過漁網網目,根本就不會是捕鯖漁民的對象魚。

台灣海域的兩種鯖魚分辨法:上白腹鯖、下花腹鯖

當網鯖漁民們看著東港櫻花蝦以限季限量管制,讓東港櫻花蝦成為令人津津樂道的永續漁業管理典範,其總量管制對於漁民也有相當好的價格回饋,讓漁民不用像過去大量撈捕也能賺大錢。漁民們期望政府部門也能對鯖魚採取相同的總量管理時,卻只得到了個「NO!」

原來我國的網撈鯖魚,大多是作為供應養殖戶、延繩釣餌、食品加工業者,只有一小部分的鮮魚會到消費者手上。一但進行總量管制,漁民們可以得到更好的收入,但卻會給相關業者帶來提高成本負擔,所以政府拒絕了漁民的共識!明明就是可以直接供人食用的鮮魚,卻要被拿去加工成罐頭或當餌料。

可這顯然一點都不符合永續原則啊!

網撈鯖因為單次漁獲量大,一般通販市場無法吸收,所以只能寄望特定的加工業者收購,自然價格的好壞不是漁民說了算。

漁民不是愚民,只是在無總量管制下,且公部門也不願意介入下,漁民只好努力、努力再努力地去撈捕更大量的鯖魚,好掙夠溫飽家庭的收入。現實壓迫漁民,漁民壓迫海洋。

外國的鯖魚比較肥

俗稱挪威鯖的北大西洋鯖,富有高含量的油脂,簡單地煎烤就是一道外酥內軟的美味佳餚。我們之所以可以品嘗到如此美味的北大西洋鯖,這都要歸功於國外漁業的有效管理,北大西洋鯖漁場位於歐盟、挪威和冰島三方陣營之間,三方對於北大西洋鯖的資源管理相當嚴謹,比起台灣還多了各國的配額管理,而且每年配額都會視漁獲量及海洋生態作調整,更常為了配額鬧得不可開交,被當地業者戲稱是「鯖魚戰爭」。

歐洲太過遙遠,讓我們來到同為亞太地區的台灣鄰國日本,日本與台灣同樣出產了白腹鯖和花腹鯖兩種鯖魚,同樣是鯖魚但在兩地命運大不同! 當我們台灣還停留在產季為能傾銷漁獲,而大肆舉辦各種海鮮季時,鄰國的日本將這「產季」重新定義,這「產季」並非是豐收的季節,而是成了最美味的季節。

日本打破傳統思維,精緻化漁業將每尾魚的價值提升到最高,減少不必要的過漁。圖片來源:白尚儒

日本早已意識到大規模捕撈不但無法解決漁民的生計,更會讓海洋資源走向衰竭,所以將漁業轉型精緻化。多年努力之下終於讓鯖魚躍升成高級品牌的代表,日本的鯖魚三大品牌:神奈川縣的松輪鯖(10~12月,白腹鯖)、大分縣的關鯖(10~3月,白腹鯖)、高知縣的清水鯖(12~2月,花腹鯖);這日本三大鯖有著脂香清爽與彈牙口感,使肥膩鬆軟的北大西洋鯖完全不是三大鯖的競爭對手。日本海域的鯖魚也是全年有產,但上述地區的漁民只會在特定時節去捕撈鯖魚,並且用最傳統永續的一支釣方式捕獲,並在保鮮技術上下足功夫,謹慎小心呵護每條鯖魚送到消費者手上。

當台灣停留在每公斤20元還沒人要的鯖魚時,這些日本鯖魚的表現完全超乎我們想像。這些品牌的每條鯖魚都是二歲以上的成年鯖魚、每尾重量都超過600公克、皮下脂肪厚度至少都超過0.2公分,在市場價格更是每公斤600~1300元新台幣,而且還是市場大熱賣的搶手貨!

海鮮文化再進化 吃好更要吃巧

比起日本,台灣的政府部門總為了少數人的利益去默視整個大自然資源環境,屢屢訂定隔靴搔癢的無效法規,我們消費者可以如何自救?前段提到我國鯖魚的繁殖季為1到5月,而3月後因養分轉移至精卵巢導致魚肉不好吃,所以我們應避免在3~5月期間食用生鮮鯖魚,好讓鯖魚媽媽們可以安心生下小鯖魚,只要耐心等待秋天的到來,鯖魚便會用牠的美味來報答我們。也要減少食用非秋冬季節所產的鯖魚加工食品,因為就等同是變相在支持業者向漁民低價大量收購鯖魚。在合適的季節選擇合適的魚種食用,不但能品嚐到最美味的魚,更能讓消費者以市場力量去影響產業。

即使台灣被戲謔沒有海洋文化、只有貪婪的海鮮文化,只有海鮮文化又有何不可?只要我們支持永續漁業生產的海鮮,並抱著惜福與感恩的心去品嚐為我們犧牲的每條魚,終有一天也會轉變為良善建康的永續海鮮文化!

【鯨彩一生】鯨生鯨逝:20世紀的捕鯨文化

$
0
0
作者:蔡政修(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地質系博士生)

Wherefore, for all these things, we account the whale immortal in his species, however perishable in his individuality.

也因此,雖然鯨魚個體會被我們獵捕殺害,但我們認為鯨魚是無窮無盡、不會滅絕的。

《白鯨記 Moby Dick》 梅爾維爾 H. Melville, 1851

梅爾維爾在19世紀中期寫的白鯨記,於第105章節〈 鯨魚的數量會降低嗎?鯨魚會永遠的消失嗎?〉(Does the whale's magnitude diminish? – Will he perish?)中描述了他們是如何看待鯨魚的數量。當時的捕鯨人認為,他們在一個地區捕鯨了一陣子後,這個地方的鯨魚數量會降低,那是因為這些鯨魚從海底偷偷地逃跑到世界的另一個盡頭去了!

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鯨魚龐大身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驅使著捕鯨人士開始往世界各地尋找鯨魚。因此為什麼捕鯨會在19世紀初期開始漸漸被視為第一個全球性的產業。

一隻鯨魚到底有多大呢?以重量來說,最大的藍鯨大約等於25隻大象,或者150隻牛,長度約可達30公尺;以這樣龐大的經濟效益來說,並不訝異一些國家為何反對全面禁止商業捕鯨,即使全面禁止還是依然拿著科學研究的藉口捕鯨。

而捕鯨也在工業革命的催化下,進入到一個新的次元。尤其在1870年代開始,S. Føyn打造了「鯨魚工廠」來標準化處理每隻捕獵到的鯨魚時,加上捕鯨技術、裝備等的改進使得「鯨獲量」已經漸漸進入工業化量產。

以重量來看,藍鯨、大象和牛的比較圖,1隻藍鯨約等於25隻大象、150隻牛。圖片來源:J.N. Tønnessen et al.,1982研究文章。
以重量來看,藍鯨、大象和牛的比較圖,1隻藍鯨約等於25隻大象、150隻牛。圖片來源:J.N. Tønnessen et al.,1982研究文章。

一場捕鯨的春秋戰國時代

因此,20世紀的「大捕鯨時代」,可以說是正式躍上舞台。沒有任何的管制下就可以捕獲一隻隻豐嫩鮮美的大鯨魚,誰有能力、財力誰就是贏家。

就在這樣激烈競爭下,一名挪威捕鯨人C. Christensen於1903年製造了第一艘能直接在海上處理鯨魚的捕鯨船(船名為Telegraf),其不需要在鯨魚腐壞前送到岸邊的加工廠處理因而延長海上捕鯨的作業時間。到了這個階段,20世紀捕鯨時代的標準作業流程也大致底定,就看誰的船較大遇到的鯨魚較多了。

將捕鯨引領到工業化的國家主要是北半球的挪威和美國,也因此初期的時候,主要的捕鯨活動是在北半球,但當意識到北半球的鯨魚數量減少時,各國開始探索南半球海域,此也確實在南半球發現了一批批大型鯨魚(或許就像是印證了梅爾維爾在白鯨記裡那樣的想法,果然這些鯨魚都從海底偷偷地躲到這裡來了!)。

這樣大規模的商業捕鯨活動,在1900到1909年,主要的捕獲量還是集中在北半球。大型的鯨魚在北半球至少捕獲3萬6千隻,而南半球在這十年的量,還不到北半球的一半。1909那年南半球的捕獲量(7000多隻大型鯨魚)第一次超過了北半球(4000多隻大型鯨魚)。在這之後南半球的鯨獲量幾乎總是多過北半球。到了1910到1919年,南半球的鯨獲量已經超過了13萬隻鯨魚,而北半球則是約4萬隻鯨魚。

以「藍鯨單位」來規範捕鯨數量

就在這樣無窮盡大量獵捕後,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鯨魚數量大幅減少(並非只是躲到世界的另一個盡頭)。到了1920年代,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開始呼籲各國重視及評估鯨魚的數量。(1

因此,在1931年的時候,瑞士的日內瓦有26個國家同意簽署了第一份國際間的捕鯨管制條約Convention for the Regulation of Whaling。條約第二條款表明了這份文件只適用於鬚鯨類(Mysticeti)。第四條款明確地將弓頭鯨和露脊鯨等列入完全禁止獵捕的物種,主要也是因為他們已經長達了好幾百年都是被獵捕的主要目標,故數量已無法維持商業捕鯨的利益。

另外,第六條款特別註明要對每一隻捕獲的鯨魚進行最大的利用。因為像是弓頭鯨的鯨鬚板(baleen plate)可長達4公尺──是所有鬚鯨類最長的鯨鬚板,當價格很好時,有些捕鯨人會為了取得鯨鬚板而捕殺弓頭鯨,再整隻鯨魚推回海裡,就如同現今人類獵取犀牛角、象牙及鯊魚鰭一般的作為。

但是,因為這份條約的管制,反而讓捕鯨物種轉向了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長鬚鯨(Balaenoptera physalus)等游泳速度很快的鯨魚。再加上完善的捕鯨設備,這類早期難以獵捕的大型海洋動物都能輕易捕獲。

在捕鯨活動中剛被獵殺的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圖片取自:P.J. Clapham et al, 2009研究文章。
在捕鯨活動中剛被獵殺的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圖片取自:P.J. Clapham et al, 2009研究文章。

雖然這份捕鯨管制條約完全禁獵了弓頭鯨和露脊鯨等鯨類,但在1930至1939年內,全世界的鯨魚捕獲量依然持續創新高,全球就超過40萬隻(南半球貢獻近36萬隻,而北半球有4萬多隻)的大型鯨魚遭獵殺,其中藍鯨捕獵了約17萬隻,長鬚鯨約15萬隻!

雖然訂了條約維持鯨魚數量,希望讓捕鯨業永續經營,但在條約裡並沒有明確的界定每年可以捕獲多少的鯨魚量,所以導致當時捕獲的鯨魚量太大,使鯨魚油在市場的價格大大下降,結果反而讓捕鯨公司覺得不划算。因此為了要控制鯨魚油在市場上的價格,在1932年時達到共識,即利用一隻藍鯨可以產出的油量來界定每年可以捕獲的量,讓價格可以維持一定水準,也就產生所謂的Blue Whale Unit(BWU,藍鯨單位):

1藍鯨=2長鬚鯨=2.5大翅鯨(Megaptera novaeangliae)=6塞鯨(Balaenoptera borealis

值得注意的是,到這個階段為止,都還沒有一個國際組織有系統的討論及組織捕鯨相關議題,所以各個國家或捕鯨公司都還是在一定程度下依照自己的利益來持續捕鯨活動。

無效的國際捕鯨委員會成立 加速捕鯨負荷

緊接著在1939年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全世界大部分的人都忙於戰事,沒有多餘的時間去獵捕鯨魚,也讓鯨魚有了稍微喘息的時間。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5年,各個國家由於損失慘重,需要有大量的資源讓經濟復甦,故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再次成為競相追逐的獵物。

此時多數人已意識到,鯨魚不再是無窮無盡的獵殺,因此在戰後的1946年,第一個統一規範捕鯨大小事的國際組織──國際捕鯨委員會(IWC, 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在美國華盛頓DC(Washington DC)由15個國家簽署「國際捕鯨管制條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regulation of whaling)下成立。

1946年於美國華盛頓DC簽署國際捕鯨管制條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regulation of whaling)的場景。圖片來源:Y.V. Ivashchenko et al., 2014研究文章。
1946年於美國華盛頓DC簽署國際捕鯨管制條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regulation of whaling)的場景。圖片來源:Y.V. Ivashchenko et al., 2014研究文章。

雖成立了國際組織來規範捕鯨事項,但仔細看國際捕鯨委員會的宗旨:「...此條約是為了適當地保存鯨魚的數量,讓捕鯨業可以穩定的發展...」(...a convention to provide for the proper conservation of whale stocks and thus make possibl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whaling industry...)顯示國際捕鯨委員會是為了「捕鯨業」的永續發展而訂定,故在國際捕鯨委員會成立後10年間還是達到了有史以來最高的捕鯨紀錄──全球超過60萬隻鯨魚遭獵捕(南半球捕獵約46萬隻,而北半球約14萬隻)。如此看來,此委員會並無法有效的落實鯨豚保育。

從1921至1935年這15年間藍鯨為主要獵捕目標,在其數量明顯下降後,目標開始轉移到體型第二大的長鬚鯨,因此從1936年到60年這25年間,長鬚鯨變為主要的獵殺目標,另一部分,由於兩隻長鬚鯨才等於一隻藍鯨,所以捕鯨業對於長鬚鯨獵捕的數量是以兩倍來考量,才能補足藍鯨的缺額。

1986全面禁止商業性捕鯨 科學名義卻依然遁形

從克萊西(D. Cressey)今(2015)年在自然Nature的一篇對於20世紀捕鯨評論所做的圖表來看,就可以看出捕鯨業主要獵捕鯨魚的改變。圖中,數量的呈現是用不同顏色所佔的面積,而不是高度。

二十世紀隨著時間而改變的主要獵捕鯨魚物種。圖片取自:D. Cressey. 2015年研究文章
20世紀隨著時間而改變的主要獵捕鯨魚物種。圖片取自:D. Cressey. 2015年研究文章

在工業化捕鯨發展約一個世紀後,全世界大型鯨魚的量已明顯的減少,不像早期一出海就是可以隨便找到一大群鯨魚。同時,「保育」的意識也漸漸抬頭,如1972年,美國通過海洋哺乳動物法案(MMPA, Marine Mammal Protection Act)。同一年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s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中,在對於接下來十年完全禁止商業捕鯨的提案也是以52票對上0票通過。

捕鯨船員在海上操作「捕鯨槍」獵捕鯨魚。圖片來源:K.Dorsey. 2013. Whales and Nation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捕鯨船員在海上操作「捕鯨槍」獵捕鯨魚。圖片來源:K.Dorsey. 2013. Whales and Nation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鯨魚被獵捕後被拖上捕鯨船。圖片取自: K.Dorsey. 2013. Whales and Nation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鯨魚被獵捕後被拖上捕鯨船。圖片取自: K.Dorsey. 2013. Whales and Nation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但是,在專門處理捕鯨大小事務的國際捕鯨委員會於1972年進行是否要完全禁止捕鯨活動的表決中,因考量到捕鯨業龐大的利益下而沒有通過(在國際捕鯨委員會要通過一個提案需要有3/4以上的會員國支持)!

不過,隨著時間拉長,進行商業捕鯨的國家也越來越少,一部分是因為保育的意識,一部分也是因為鯨魚的數量已經降到很難維持捕鯨上的利益。到了1982年,有商業捕鯨的國家只剩下十隻手指頭可以數得出:挪威、日本、俄羅斯、韓國、冰島、西班牙、葡萄牙、巴西、秘魯和智利。

在捕鯨歷史中,最大的兩艘捕鯨船。左邊的為 Sovetskaya Rossiya,右邊為 Sovetskaya Ukraina。圖片取自:P. Clapham et al., 2009研究文章
在捕鯨歷史中,最大的兩艘捕鯨船。左邊的為 Sovetskaya Rossiya,右邊為 Sovetskaya Ukraina。圖片取自:P. Clapham et al., 2009研究文章

到了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正式通過了完全禁止商業捕鯨。但這並不代表所有國家都同意這樣的表決,在禁捕條約後,日本、挪威和俄羅斯反對這項條約,並繼續進行商業捕鯨的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在國際捕鯨委員會的條約中,只要會員國在90天內提出反對意見,就能不受該條約的限制!

另一方面,日本在不久後雖然從反對到同意這項條約(主因或許可歸於由美國來的壓力),但卻開始使用此項條約第八條款──可以用科學活動的名義來進行捕鯨。故透過「科學捕鯨」的鯨魚,在搜集到科學用途資料後,依然可以在市場上販賣。

目前可以歸因為人類活動而造成滅絕的鯨豚動物或族群有中國的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或是大西洋的灰鯨(Eschrichtius robustus),而這樣在20世紀大規模的獵捕造成族群量劇烈的變化是否會讓某些大型鯨魚(如弓頭鯨、露脊鯨、藍鯨等)走向演化的終點都還是未知數。不論如何,在整整20世紀,有將近300萬隻的大型鯨魚被捕殺(超過200萬隻是在南半球所獵捕的,而北半球超過了80萬隻),此數量還未包含小型的鯨豚!

對於在捕鯨史中佔有一定影響力的國家,如挪威、英國、日本、俄羅斯或是美國等,都值得另闢文章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待捕鯨,而另一方面,在台灣的捕鯨史我們又了解多少?下篇我們將進一步說明。

 

註1:成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至1918年)後,結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至1945年),為目前聯合國United Nations的前身

【大地浮生錄】走進都會森林 聆聽眾生之網

$
0
0
作者:范欽慧(野地錄音師、台灣聲景協會創會理事長)

走進這座森林*時,我想問身邊所有的人,在這裡你最喜歡聽見的聲音是什麼不過,我並沒有太多的期待,因為當你知道這座森林的噪音可以高達75分貝時,你又能期待什麼呢?

台北市的大安森林公園,四周被交通要道包圍。攝影:范欽慧。

傾聽 城市森林

車水馬龍環伺的森林,主要是人類自己經營出來的天地,時間久了,隨著陽光與雨水的灌溉,也有了幾分自然的寫意。不過比起視覺性的造景,人類還沒有能力經營穿透林間的風聲鳥語,那些活生生的自然語彙,只能邀請不得設計,那不是任何音效可以模擬的境界。

有人覺得寂靜恐怖,一如喧囂讓人害怕,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動關上你的接收裝置。這一點恐怕已經成為人類演化的新起點,在被聽覺宰制的時代中,只好弱化聽力,自廢武功。但是對錄音師而言,最難以認受的恐怕不只是失去聽覺,更是失去對聲音的敏感與品味。

我拿著小毛在森林中穿梭,我發現自己並不是唯一認真傾聽的人,我的耳機傳來松鼠的規律節奏,就在同樣的地點,也可以聽見人類發出的練功吶喊聲,整齊劃一,精準完美,人與生物間相互唱,誰都不搶拍,但是老實說,每一種動物都活在自己想要聽的世界中,只要放了一個擴音喇叭,你的音量等於畫出了一個無形的版圖,一間隱形的教室。

想練太極拳,瑜珈,熱舞,交際舞......音樂一放,聲波在可以接收的範圍內定位,人群自動聚集,隨聲起舞,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練習課間操的聲景,從來沒有人在乎那粗糙的錄音品質,刻板無趣的口號指令,反正都只是一個功課,學生是為了敷衍學校,老人大概是維繫一種對健康管理的懸念,多了幾分危機意識,音樂結束,大家鬆了口氣,彷彿又為儲存老本,盡了一些責任,根本沒有人在乎那隻松鼠還在樹上「唧、唧、唧、繼續打著拍子。」

人們對松鼠的叫聲恍若未聞。圖片來源:范欽慧。

錄音師的現代順風耳

這個森林極具包容力,所有的聲音都全盤接納,要在這麼複雜的聲場中掌握我想到聽到的細節,其實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小毛是我耳朵的延伸,它的所有設計基本是幫我聽得更遠,他的出身可能是在高級的音響實驗室中,由一群工程師所專業打造出的現代順風耳,但是它的缺陷是沒有外耳遮蔽,只要遇風,所有的聲音立刻聽起來像是穿上了襤褸的破衣服,讓人覺得難堪,解決的方法就是幫它穿上高級兔毛外套,讓它的聲音品質與外觀地位同等提升。

關於小毛,我其實不只「養」一支,有長有短,還有一對雙生的。其實,每個錄音師都有自己心儀的小毛,從生產履歷上來看,有人專選美國的,英國的,甚至韓國、日本、瑞典都有,而德國sennheise的種源品系是我的最愛。小毛之於人,有人說這是他的「不動產」,對我來說他更像是貴婦蒐藏的「寵物」,越摸越順手。

森林中的人也許不那麼在乎聲音,倒是對小毛充滿好奇,小毛到哪裡都會引起注目,而這件事情常帶給我許多困擾。

錄音師的現代順風耳─收音麥克風。攝影:范欽慧。

好不容易等到一個沒有下雨的早晨,我帶著小毛想來碰碰運氣,看看能不能錄到正在繁殖求偶的鳳頭蒼鷹之歌。很幸運,我很快掌握到聲音的來源,一看牠就在頭頂的樹枝上引吭高歌,我極為驚喜。趕快拿起小毛對準目標,好不容易錄了兩段鳴唱,感到一種僥倖的陶然。雖身是剽悍的猛禽,聲音倒是有一種高亢清亮的活潑,我貪心的期待更多的獻唱,卻瞄見一位大嬸正向著我緩緩前來,一股勁就對著小毛扯嗓喊著:「這是什麼啊?」「妳在做什麼啊?

我的耳朵一陣刺麻,趕緊摘下耳機,大嬸似乎搗蛋完畢,自顧自的走了,鳳頭蒼鷹被這麼一攪和,也跟著振翅離去。留下空洞的樹枝,以及佇立瞪視那背影的我。

直擊 聲景現場

好吧,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錄音讓我更懂得隨緣,朋友說,妳為什麼不就把錄音機綁在樹上,找個方式掩飾起來,錄個一星期半個月的,到時候再來收資料就是了。當然現在已經有這樣的錄音設備可供使用,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肉身直擊」的方式,以一個旅者或是朝聖者的姿態,去向我的聲音靠近。畢竟,我希望知道更多的細節,包括那些聲音發生時的現場,還有我當下的心情悸動。

走進野地,在收音當下直擊生態現場。圖片來源:范欽慧。

這片森林是不乏聲音的,我已經在這裡錄了好一陣子的聲音,漸漸的可以掌握這片森林的基本歌手。包括那些固定出沒的白頭翁、麻雀、綠繡眼、五色鳥、喜鵲、樹雀、紅嘴黑鵯,還有那些勢力範圍越來越龐大的八哥、灰椋鳥,以及歌聲婉轉的鵲鴝聲響,都被小毛鎖定過。唯一讓我困擾的是那些潛伏在草叢間與泥地下的竊竊私語,為了要搞清楚這些聲音的幕後歌手,我曾經把聲音播放給學者聽,但是他要我先抓到或是拍到本尊才能幫忙辨識。

於是,我請了一位研究膜翅目的昆蟲專家前來協助,他拿著一把捕蟲網,教我如何在草上來回掃蕩,弄了半天我只撈上一隻螞蟻。地底下的鳴蟲立刻噤語,我們對著偌大的草地發愣,偶而又是一陣清唱,像是某種挑釁讓你尋覓不著,過一會兒,他搖著頭說:「妳還是去請教直翅目昆蟲的老師好了。」

後來我又去求助一些高手,他們教我製作陷阱,以及如何誘捕的各種技術,包括放花生醬、茄子、鳳梨…花樣百出,沒想到要見到本尊還得祭上這些貢品,耗費如此大的心力。

都會森林裡的生生世世

當然,投其所好才能獲得青睞。然而人各有所需,想錄音的,跟想來健身的,不論自己擺出什麼樣的陣仗,終究只是在這裡經常出沒的「過客」而已,但是我們是否想過,每天我們進入的這片森林,是多少生物的生生世世,牠們在這裡出生,長大,交配,爭奪,工作、死亡……這裡是牠們的臥房、廚房、餐廳、甚至浴室,牠們要的並不多,總是專注認真的活著,儘管牠的廳堂總是被人群環抱,車聲總是持續播放,但是撼動不了牠們傳宗接代的熱切信念,有時人類會三不五時,以整理公園環境之名,剷除了裡面有心愛小寶貝的樹幹或是草窩,但是牠們總是有足夠的韌性,去修復所有的危機與傷害。

儘管人類干擾不斷,生物繁衍的熱切信念未曾中斷。攝影:范欽慧。

每天清晨六點,我們準時來到樹下吐吶呼吸,也許在那棵大樹上,正有一隻五色鳥忙著鑽洞打造孩子的育嬰室,而當我們推著嬰兒車,老人輪椅來到那片嚴重優氧化的池塘畔,是否注意到那池中小島上正在上演的眾生群相,像是電視中的肥皂劇一般,一群鷺科水鳥正喧鬧不休,這其中恐怕少不了相互爭吵,謾罵,或許還有一些呢噥蜜語…其中小白鷺的聲音很是獨特,因為我覺得迪士尼卡通中的唐老鴨,根本就是模仿牠的聲音。而繁殖期的夜鷺,在大白天也沒閒著,牠的聲音跟四周呼嘯來去的救護車聲相融,居然沒有任何違和感。

在這片聲景中,我似乎聽見了佛家所說的「因陀羅網」,萬種因緣交映重疊,各自悲歡離合,在生命的實相中尋求慧解,而我卻在26公頃的森林中,觀音領悟,都會森林中有愛的傳唱,一如高山,一如海邊,聲音讓生命有了歸屬,有了家。而在這裡,我們都還只是在回家的路上。

註:本文提到的「森林」為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

【濕地列傳】帶動區域生態產業的黑琵經濟學

$
0
0
【濕地列傳】之八
作者:廖靜蕙(台灣濕地網特約記者)

台南安南四草每逢假日遊客如織,大眾廟、搭竹筏遊紅樹林綠色隧道,鄰近的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每逢候鳥季,成群的黑面琵鷺以及伴生鳥類,低頭覓食、遇到猛禽整群飛舞,讓人看得如癡如醉。高蹺鴴在此區域有台灣最大繁殖族群,還有瓦盤鹽田、運鹽古運河、市定古蹟──鳥類生態館、台江鯨豚館及鯨豚搶救中心等,遊客到此總是收穫滿滿。

茄萣溼地上的黑面琵鷺。(攝影:李文化;高雄鳥會提供)
茄萣溼地上的黑面琵鷺。攝影:李文化;高雄鳥會提供

與四草相互輝映的則是台灣最大的濕地七股潟湖。根據台南市政府建議,搭乘膠筏遊潟湖是體驗七股潟湖的最好方式,沿途觀賞吊蚵仔、定置魚網,悠哉的釣客,與豐富的潟湖生態,尤其是潟湖周邊滿是白鷺鷥與招潮蟹的紅樹林,常令人驚喜;孤立海中的「網仔寮汕」是一座浮洲,登島一遊,享受無人小島的風情。

「把去年七股的觀光收益除以2000隻,就知道黑面琵鷺多值錢!」20多年前環保團體以黑面琵鷺擋掉七輕,如今果因黑面琵鷺吸引了觀光客絡繹不絕,帶動觀光巴士、民宿以及餐廳生意;而環境條件都一樣的麥寮,選擇了六輕的工業發展,兩地發展截然不同。

黑面琵鷺來台度冬,原本以四草、七股為主棲地,這幾年有逐漸往外擴散的跡象,除了族群數每年都有小增長,食源缺乏、棲地破碎,也是原因。今(2015)年全球黑面琵鷺大調查,共紀錄到3272隻,其中台灣2034隻穩坐第一大棲地寶座。

依據中華鳥會統計,全國黑面琵鷺仍以台南市1490隻數量最多,而數量超過200隻的,包括嘉義縣296隻與高雄市208隻;數量超過十隻的有宜蘭縣15隻與雲林縣11隻。

高雄茄萣:人文有厚度黑琵也愛

不曉得何時開始,茄萣濕地每年入冬就會悄悄聚集200多隻黑面琵鷺。茄萣濕地前身為「竹滬鹽田」,2003年陸續打造的「情人碼頭」、「興達港遊艇產業專區」,始終無法給地方長期而穩定地帶來商機,自從這裡有黑面琵鷺,賞鳥人潮絡繹不斷,茄萣濕地逐漸成為景點。5月出版的「台灣重要野鳥棲地手冊」,「高雄茄萣濕地」已由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認可新增為台灣第54處重要野鳥及生物多樣性棲地。

三座廟宇是社區民眾活動的重心。攝影:廖靜蕙當地漁產直接做成小吃,新鮮好吃。攝影:廖靜蕙
三座廟宇是社區民眾活動的重心。攝影:廖靜蕙當地漁產直接做成小吃。攝影:廖靜蕙

黑面琵鷺打開了茄萣的知名度,國內外專家開始盤點當地旅遊資源,發現茄萣早已具備豐富人文史地脈絡,無論是海岸風情、12年一次的王船祭,還有末代明王的衣冠塚,都是最佳的歷史教室。而1955年從大陳島撤退到當地的大陳島村,從建築到信仰方式都值得一再回味。

一條當地人視為無效益、由高雄市政府強力主導的茄萣1-4號道路開發計畫,極可能破碎黑面琵鷺的棲地,高雄市政府雖再三保證,工程絕對不影響黑面琵鷺,不過黑面琵鷺以及伴生的鳥類會不會覺得安全而選擇茄萣為棲息環境呢?民間團體不信任環評所依據的資料,正透過律師提出行政訴願,希望能保留黑面琵鷺的棲地,以生態旅遊為家鄉區域發展的根基。

嘉義鰲鼓:北緯23.5度的溼地魅力

相形於高雄茄萣濕地,嘉義鰲鼓濕地有林務局挹注資源保護,黑面琵鷺不用擔心沒有地方住。只是保育原本就是站在人的立場思考,保育的成果一部分必須反映在經濟效益上,居民才能感受保育的意義。嘉義林區管理處連續三年,結合專家努力推動當地發展生態旅遊,讓溼地與社區共存共榮。

嘉義林管處積極協助當地社區推動鰲鼓溼地生態旅遊。攝影:廖靜蕙
嘉義林管處積極協助當地社區推動鰲鼓溼地生態旅遊。攝影:廖靜蕙

入冬之後,沿著園區內的防汛道路,目視即可賞鳥,豐富的鳥況吸引了大批的賞鳥者,不但是鳥類樂園,也是賞鳥人的天堂。白鷺、雀鷹、赤腹鷹、灰面鷺、魚鷹、彩鹬、小燕鷗、紅尾伯勞等超過200種的鳥類,近達台灣所有記錄鳥種之半數。如此豐富的鳥況,難怪第一次賞鳥的人,也能上手呢!

「候鳥救了我們!」當地業者說,因為候鳥才有機會回鄉打拼,候鳥帶動當地產業,並帶來一群喜愛原汁原味鰲鼓的遊客。

林管處協助社區成立單一窗口,提供遊客旅遊資訊、分派生意給業者;而業者須繳交環境保育與社會公益回饋金到專戶,這些基金累積成一筆經費,將做為社區的公益基金,照顧社區居民。誰說保育只是為了幾隻鳥?

輕航機航道 與黑琵遷徙路線重疊

連建商都拿黑面琵鷺當廣告。攝影:廖靜蕙
連建商都拿黑面琵鷺當廣告。攝影:廖靜蕙

因此,當我們保育黑面琵鷺,實際上的意識是保育牠所提供的生態系服務功能。黑面琵鷺在保育上視為「傘種」,在牠撐起的大傘下,保護了與之共生的伴生鳥[註];這個生態系越完綿密,人類也跟著受益。這個簡單的道理,建商都知道!

最近輕航機玩家組成的民間團體,提出新增第23處超輕型載具空域申請,只是,申請的空域範圍與候鳥遷徙路線幾乎重疊,而台灣目前已公告22處適合輕航機使用的空域,15處仍乏人問津。

為了少數人的休閒活動,值得犧牲候鳥或溼地的保育功能?一樣是推動旅遊活動,有沒有更兼顧環境永續性的旅遊行為呢?這些問題有待台灣社會填空!

[註釋]

伴生鳥是指與黑琵使用相同棲地的鳥種,台江國家公園以及周邊如嘉義布袋、茄萣濕地的伴生鳥種,以鷺科、鴴科、鷸科、鷗科、雁鴨科、長腳鷸科等上百種鳥類為主。


【永續海鱻食堂】走私海產加藥保鮮 聰明買魚技巧大公開

$
0
0
作者:白尚儒(臺灣鱻漁永續發展FB社群發起人)

阿明是一名海岸巡防人員,最近因職務關係外調到一線單位的岸巡安檢所。

所長眉頭深鎖地說:「阿明你上午值班是不是通報了一件案子?」阿明說:「報告所長,是!經查該漁船涉嫌走私大陸鱸魚、黃魚、淡菜等水產品,以保麗龍裝箱共計50箱。」黃所長嘆了口氣:「念在你剛到單位沒多久,還不懂『規矩』……以後記得通報前要先問問其他學長。」

阿明滿臉充滿困惑,正納悶著是不是哪個程序遺漏時,電話鈴聲大作中斷了思考。黃所長立馬接起話筒,但話筒的另一端早已等不及黃所長開口,話筒彼端的咆嘯聲如雷貫耳:「我是王議員!黃所長,你現在馬上給我過來!我和總幹事在會客室等你,你這不是在擾民嗎?你○○的要好好給我們一個交代!」

被民意綁架的海巡,執法辛酸誰能知?圖片來源:白尚儒

很驚訝嗎?這是筆者的某位曾服役海巡單位友人之真人事件改編,當落實執行稽查申張公權力時,執法單位便會受到如此刁難。而我們在新聞媒體上看到的海巡搜獲走私海鮮,以為執法單位終於「硬」起來了?錯了!這通常不是定期放出來當代罪羔羊的「業績」、就是得罪太多同行而被舉報的「地獄倒楣鬼」,這些違規行為在某些地區可是屢見不鮮的「常規」行為。

據筆者友人表示:「並非海岸巡防人員不願意落實查核,而是作業程序實在太耗時冗長,而且通報移送後問題更大!」很多能夠用表格簡化來逐項勾選的文書程序,卻還停留在讓查核人員「自由心證」的手抄記錄(可以寫得全盤詳盡,也可以很簡單只寫無異常),不但加重了查核人員的負擔,也讓漁民覺得是在「擾民」。如果違規者是少數,當然落實稽查並不是件難事!但如果這「違規」成了「常規」,安檢所人員根本疲於奔命,且還會被議員、漁民團體這些「地方勢力」介入杯葛,導致海巡人員寧可「睜隻眼閉隻眼」。

開船出海 撒鈔票捕魚

這些海鮮是打哪來的?「海上買魚」,是指我國漁民於海上與對岸漁民進行的不法漁獲交易,但隨著兩岸小三通互通有無以來,我國漁民更是直接將漁船開入對岸港內選購漁獲,常見種類有黃魚、白鯧、淡菜、海鱺、七星鱸、大黑鮸等各類水產品,這些對岸野生水產品的來源是以拖網、炸魚這類破壞性漁法進行捕撈,養殖水產部分則採取高密度養殖。

為了公平交易與食安健康,正常海鮮進口是需要透過海關與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的,但我國漁民透過走私管道輸入的,因被視為「沿近海捕撈漁獲」而免去了報關與檢疫。也難怪安檢所的海巡同仁對這些走私水產束手無策,因為這可都是我國漁民用鈔票到對岸捕撈到的「箱仔魚」(通常大型魚放長鐵盒、小型魚以保麗龍箱,或用大桶子運載)!而這些走私海鮮也因價格便宜,而深受台灣業者與國人喜愛,當市場有這樣的需求時,自然助長漁民去從事這種不法勾當。

走私海產加藥保鮮 不保健康

這些海鮮的野生捕撈是來自非永續漁法,對海洋生態造成相當大的破壞。其次對岸的養殖水產採取高密度的箱網養殖(餌料與排泄物對海洋負擔大),加上「進口」管道無須通過海關,故養殖投藥上十分驚人,甚至也會投以禁藥(硝基呋喃、氯黴素、孔雀綠)使用。而為避免長途運送導致海鮮腐敗,更會大量添加雙乙酸鈉、苯甲酸鈉、甲醛次硫酸氫鈉等防腐藥劑,甚至為了增加產品賣相而使用聚丙烯酸鈉。

除了危害健康外,這些走私漁貨更是台灣沿近海過漁濫捕的幫兇之一!雖然這些海鮮有違食安健康與海洋永續,但貪小便宜的台灣消費者仍會照單全收,影響了市場公平交易。當市場行情崩壞,便迫使守法的漁民須捕撈更多的漁獲才得以溫飽,可說是間接促成過漁濫捕的行為。

黃魚是走私常客。圖片來源:白尚儒

聰明挑魚食安靠自己

我們該如何自保?總不能直接問老闆說:「老闆!這條魚有加藥沒?」老闆肯定會回答你:「沒有!」

這類海鮮因為長途運輸,所以得加藥延長保存期限,來讓牠看起來很「新鮮」。過去我們在辨識魚的鮮度與是否加藥,無外乎是看魚眼是否飽滿有神、魚體有無彈性、魚身顏色鮮艷程度和聞魚鰓有無藥水味,但科技的進步已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故筆者在這裡教大家如何挑「一尾好魚」:

一、魚眼:

  1. 新鮮的魚眼飽滿富彈性,眼白透明清晰、瞳孔清澈。
  2. 冰存溫度過低時則會使魚眼變得霧化且瞳孔白化(通常這類魚貨會放在冰塊水內連同出售,魚身硬挺無肌肉彈性),此為蛋白質變化的正常現象,可安心食用。
  3. 不新鮮的魚眼缺乏彈性且白濁,瞳孔非上述第一項第2點的白化,而是呈現灰白色、有時會滲血;冷凍退冰後的魚眼會微凹陷。

二、魚身黏液:

  1. 一般市場常見魚種,新鮮狀態下的黏液像雞蛋白一樣滑順無阻力,除少數魚種會像膠水般黏稠,但兩者體液均為透明清晰。
  2. 將魚體浸至在冰塊水內保鮮,經長途運輸會導致魚身摩擦碰撞後,黏液會大幅減少。
  3. 放置過久的魚貨,黏液會越來越黏稠,且抹至掌心搓揉後會產生腥臭味。

三、魚鰓:

  1. 色澤:隨時間長短由鮮紅色轉至暗紅色。
  2. 黏液:同第二項第3點。
  3. 味道:通常老闆不大會讓客人開鰓蓋聞,且藥水味靠聞鰓是聞不出來的;聞鰓是聞有無腥臭味,新鮮的海魚只會有海水味。

四、魚身外觀,不同漁法漁獲特徵:

  1. 新鮮的魚身色澤鮮豔、花紋明顯,但這要兩者比較才能辨識,且能透過浸泡藥劑來維持。冰存溫度過低或浸泡在淡水中,也會導致魚體色澤褪色;只有採購行家才能分辨差異。
  2. 魚體覆鱗的完整度與緊實度,通常失鮮的魚鱗也易脫落;底拖網漁獲易發生,但連帶會有鰭膜破損情形。
  3. 魚鰓蓋處、魚身位置有貫穿性孔洞為潛水射捕,常見50公分以下的礁岩魚、珊瑚礁魚,以東北角、屏東、澎湖常見。
  4. 魚頭或魚身有擠壓的勒痕,為刺網所捕撈。
  5. 不要相信魚嘴的魚鉤,因為那可以造假!

五、魚腹:

  1. 保鮮良好的魚腹充滿肌肉彈性,無論如何按壓均會恢復原貌;「打針灌水黃魚」就是為了延緩內臟腐敗速度、並讓魚腹看起來飽滿。
  2. 冰存狀態差的魚體腹腔內膜會破損或糜爛,且易有腥臭味。
  3. 輕微按壓魚體肛門處,將滲出的體液抹至掌心搓揉。一般鮮魚會有股尚可容忍的怪味,但不至於會有腐敗的腥臭味或藥水味。

六、肌肉彈性。

動物死後肌肉會依序進入「死後僵直」、「解僵(軟化)」、「腐敗」的過程,依魚品種、大小不同會有時間差異存在。一般魚死後約10分鐘~5小時左右會進入僵直;日本透過「活締(神經絞殺)」來延緩魚體進入死後僵直的時間。「死後僵直」可維持2至24小時不等,此時俗稱「活肉」。

  1. 解僵越久的魚身後段垂降幅度越大,可手持魚頭將魚體呈水平狀來辨識。解僵後在保鮮環境差時,會加速進入腐敗階段,並開始產生魚腥味。
  2. 一般會建議消費者選購「死後僵直」期內的魚體,因為到晚上烹飪時的魚體已進入「解僵(軟化)」的程序,此階段的魚體肌肉中已增加游離胺基酸、核苷酸IMP與有機酸等美味成份,最能嘗出這魚的真正風味。
  3. 一般人較難區分「死後僵直」與「低溫冰硬的」兩者差異,通常「低溫冰硬的」魚眼會帶有第一項第2點情況發生,但可以透過塑膠袋隔離魚身來避免。「死後僵直」與「低溫冰硬的」可藉由魚體溫度分辨,「死後僵直」在常溫下仍可保持硬直,「低溫冰硬的」魚體明顯像隻冰棒;可透過第五項第3點再確認。

一箱箱待價而沽的加料魚。圖片來源:白尚儒

特殊管道「進口」魚的辨別法

市場上能符合「新鮮」的鮮魚,必須要能滿足一~六項條件,但礙於台灣食魚文化的水平尚不足,導致產業界很少在保鮮下功夫(也造成漁民必須抓更多的魚才能賺夠錢),這類鮮魚佔總交易量可能不及10%,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

那吃活魚現殺總行了吧?除非這魚脫離原棲地三天內的,否則可是會受到圈養環境影響肉質風味、也會久無進食而消瘦乏味、更有賣家會在水中加入藥劑,而一群魚擠在狹小水槽內也有動物福利議題,且現殺現吃的活魚也遠不如「解僵(軟化)」階段的魚(業界俗稱的熟成期)。

對岸「進口」魚在化學藥劑的加持下,則會有下列特性:

  1. 魚眼仍可保持晶瑩剔透,但眼睛的彈性較不自然。
  2. 符合「一尾好魚」中的第二項第2點或第3點。
  3. 魚鰓色澤可用藥劑回春、黏液可以洗掉,但腥臭味無法避免。
  4. 魚體色澤較暗淡泛白,但會有不肖商人用藥劑上色,較無法作為評估條件。
  5. 透過浸泡藥劑可製造魚身彈性,但可用「一尾好魚」的第五項第3點來識破。
  6. 因長途運輸關係,「進口」魚通常已死亡超過12小時,故難以維持「死後僵直」,整條魚多呈現癱軟樣貌。可經由第六項第3點避免魚販再加工。

當個聰明消費者 海洋永續需要你

也不要因為貪小便宜而購買產銷不明的海鮮,或是輕信過度話術包裝的冷凍海鮮,因為通常這類商品的來源與品質都十分可疑,有機會再介紹這種收購市場劣質品和進口低價海鮮後用話術包裝大賺一筆的「文青海鮮」。

選一尾好魚是可以帶來食安健康與海洋永續的,因為可以促使漁業精緻化,能避免資源浪費與減少過漁。透過你我消費者的力量是可以改變市場的,讓我們一同將這樣的扭曲給導正回來吧!

【綠色小方舟】猛禽就在你身邊 都會公園裡的鳳頭蒼鷹

$
0
0
作者:范欽慧;攝影:楊榮輝、范欽慧

關於一個城市的節奏,你可以從川流不息的車河中聽見,而關於一座城市森林的祕密,你又該如何傾聽?這裡有鳥語有蛙鳴,夜裡更有蟲聲陪伴,這些聲音,這些故事,你都聽見了嗎?

從這個月開始,我們將透過每個月一篇專文,讓你去認識更生態、更人文的大安森林公園。本專欄是與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合作刊載。

公園裡住著一隻老鷹

在都會森林中可以見到猛禽,甚至觀察到牠們築巢養小孩,對許多人來說,簡直是見證了某種神祕的時刻。曾經有位媽媽跟我說,有一天唸小學的兒子帶著望遠鏡出門,因為他說公園裡住著一隻老鷹,他媽媽剛開始還不信,覺得老鷹不是應該住在遙遠的原始森林裡嗎?沒想到當她自己也見到這隻生物時,比她兒子還興奮,並把這樣的事蹟四處宣揚。

都市公園的猛禽,鳳頭蒼鷹。攝影:楊榮輝、范欽慧。

其實他們口中的「老鷹」,是泛指一般的猛禽,也就是位居食物鏈的頂層,以獵捕其他生物為食的大鳥,舉凡鷹、鵰、鵟、鳶、鷲、還有各種貓頭鷹都是屬於猛禽家族的成員。

我第一次見到大安森林公園中的猛禽,是透過猛禽研究會的調查。那天傍晚我特別帶孩子來碰碰運氣,因為我聽李偉傑說,他今天要陪楊明淵去公園中行軍並進行晚點名。意思是沿著固定的巡邏路線,去尋找一隻按時回來就寢的猛禽行蹤。偉傑跟明淵都是猛禽會的成員,但是他們的工作一位是生態攝影導演,一位是調查研究專員。我打了電話給偉傑詢問︰「回來了嗎?」

偉傑不確定的回答,「還沒看見…..等等…啊,回來啦,妳快點來。」怎麼這麼巧,我匆匆趕赴,心情跟那對母子一樣,懷著一份孺慕的欣喜與期待。

就在朝向和平東路的這群楓香樹上,一隻暗色黑影高據挺立。我牽著女兒的手向上瞻仰,像是遙望著某位巨星的風采,就算是瞥見一個影子都值得。此時人車喧囂,公車摩托車小客車接踵川流,正值下班時刻,回家的回家,補習的補習,還有人可能才剛開始上活,然而倦鳥紛紛回巢,也包括這一隻身強力壯的猛禽。只是我百思不得其解,這樣的環境,對一隻充滿野性的生命而言,怎能可以如此安身立命?難道牠看到了其他猛禽都看不到的美麗風景?

明淵說,牠的睡覺地點其實會有幾處固定的地方,因此研究人員比較容易掌握這隻鳥的下落。我相信這隻鳥絕對有足夠的毅力與自信,甚至要有某種大師的修煉才能在此落腳。

猛禽研究者楊明淵,接受廣播節目《自然筆記》訪問。攝影:范欽慧。

都會猛禽:鳳頭蒼鷹

事實上,台灣大部分的猛禽都是森林性,除非像是大冠鷲這種喜歡在高空盤旋鳴唱,所以很容易看到,其他體型小,躲在樹林當中,可能終其一生也不被人所識,大約在1990年代之後,開始有人在植物園中發現了牠的蹤跡。直到西元2000年之後,許多賞鳥或是拍鳥的朋友,紛紛在台北市的各個公園內,記錄了牠的存在。這是唯一一種能夠適應都會環境生活的猛禽,牠的名字是鳳頭蒼鷹。

鳳頭蒼鷹個頭不大,翼展張開只有100公分,站在林鵰跟大冠鷲旁邊還矮人一截,不過牠生存力很強。城市中的八哥、鴿子、溝鼠、松鼠都出現在牠的菜單上。但是又不像黑鳶會吃垃圾,容易中毒死亡,牠喜歡自己捕捉新鮮的個體,在牠銳利的眼光下,城市中有著不虞匱乏的食物來源。

關於鳳頭蒼鷹的故事,基本上是可以追溯出一篇關於城市新移民的歷史。明淵提到一種生活在美國中央公園的紅尾鵟,就有人花了19年的時間記錄拍攝這隻猛禽,發現牠陸續生下了二十多隻的後代子孫,然後繼續在紐約的天空中擴散繁衍,簡直就是族群移民的整體縮影,然而這樣的故事,是不是也發生在鳳頭蒼鷹的身上呢?明淵笑著說,「我們才做了兩年的研究,還有很多的事情還不知道。

然而兩年內,許多的祕密已經逐漸被揭示,在明淵的研究當中,我們可以了解,鳳頭蒼鷹的領域性很強,通常在繁殖期間,一個公園只住一對鳳頭蒼鷹,每年的2、3月是牠們交配求偶的季節,接著牠們一巢會生兩個蛋,小鳥離巢需要七到八週的時間,到了9月之後,鳳頭蒼鷹的親鳥就停止食物供應,孩子必須學習自立,另尋出路。

由於鳳頭蒼鷹的外型太過雷同,研究人員必須藉由繫放,也就是在鳥的腳上套上腳環,以方便監測。在兩年的調查當中,可以發現幾件有趣的個案,例如在台大醫院出生的鳳頭蒼鷹(這簡直跟人類一樣),第二年就在大稻埕附近的公園築巢。另一個案例是在台大校園出生的個體,陸續在大安森林、中正紀念堂出沒……牠們的行跡已經被人類逐漸掌握中。

大安森林公園中住著鳳頭蒼鷹,很快的牠們已經擁有自己的粉絲團,許多人會慕名來欣賞牠們,甚至也有人每天上班前,先來向牠請安報到,這樣的故事時有所聞,而我不也是帶著孩子,想要一睹牠的風采嗎?不論如何,我家隔壁住著猛禽,已經不再是一種威脅,而是一種美麗的選擇。誰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更靠近自然,即使那只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想望。

鳳頭蒼鷹就住在這樣平凡無奇的公園森林裡。攝影:楊榮輝、范欽慧。

 

潮間帶來找碴 大眼蟹的形態多樣性

$
0
0
作者:鄧紹君(國立中興大學生科系助理)、施習德(國立中興大學生科系教授)

英文俗稱哨兵蟹 (sentinel crab) 的大眼蟹,平時躲在水中露出像潛望鏡的眼睛窺看的習性,是大眼蟹給人的第一印象。大眼蟹與潮間帶常見的沙蟹、招潮蟹皆屬於沙蟹總科的成員,但由於形態上迥異,與沙蟹科的沙蟹和招潮蟹做分隔,使大眼蟹自成大眼蟹科。

大眼蟹廣泛分布印度-西太平洋,棲地包括軟底質泥灘地、硬底質的珊瑚礁岩、以及亞潮帶沙底。全世界共有約 80 種大眼蟹,目前台灣共有 15 種的紀錄。透過大眼蟹形態、行為、與分生生物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將引領大家重新認識這一個常被大眾忽略的螃蟹家族。

雄性大螯掌部較細長的東方開口蟹 (Chaenostoma orientale。圖片來源:施習德。

大眼蟹的臉譜—形態及分類

大眼蟹雖然外表不像招潮蟹那樣鮮豔,卻有著相當多樣的形態變異。研究大眼蟹超過半世紀的英國學者巴恩斯 (Barnes),曾說大眼蟹無疑是蟹類中形態多樣性最高的類群之一。

他根據形態將大眼蟹分成 13 群,並比較其甲寬、眼柄長度、雄性大螯形狀等。當我們看到螃蟹的第一眼即是牠們的背面,幾乎每種大眼蟹的背甲中央都有像是微笑的淺溝,像是京劇臉譜有著不同的臉型和表情;眼柄的長短,也像人類的眼睛有大有小。

典型的大眼蟹為方形臉,有些則是寬扁的背甲,或是前側角尖銳向兩旁延伸,使背甲呈倒梯形。眼柄長度以背甲為基準,末端超出背甲的,包括米氏大眼蟹與角眼大眼蟹。未超出背甲的,可用眼柄的粗細長短加以區分,例如隆背大眼蟹和拉氏大眼蟹屬於細長眼柄,紫螯大眼蟹的眼柄則為粗短型。背甲的長寬比例也是特徵之一,背甲最寬扁的代表為短身大眼蟹,甲寬為甲長的兩倍;常見的萬歲大眼蟹的背甲寬長比則為 1.6 倍。

除了上述的大眼蟹屬之外,另有一群體型迷你 (<1.5 mm)、眼柄粗短的開口蟹屬 (Chaenostoma),台灣的兩種可依雄性螯足掌部的長短區分,掌部較細長的為東方開口蟹,較短胖的為粗掌開口蟹,兩者的背甲寬長比均為 1.3 倍。

眼柄粗短的紫螯大眼蟹(Macrophthalmus purpureochier 圖片來源: 鄧紹君

眼柄末端超出背甲的米氏大眼蟹 (Macrophthalmus milloti 圖片來源: 鄧紹君

眼柄細長的隆背大眼蟹 (Macrophthalmus convexus)。圖片來源:施習德。

上述所介紹的皆屬於大眼蟹亞科成員,然而同樣是迷你型的種類,還包括少見的泥方蟹亞科,此亞科是研究人員根據幼體的形態特徵,歸類於大眼蟹科之下。泥方蟹目前全世界僅六種,我們於去年年底發現一新紀錄種,也是目前台灣唯一的一種泥方蟹屬。其外形相當奇特,背甲輪廓呈八邊形,具四個前側齒,台灣目前最大個體的甲寬僅6釐米。

花槍招式不同的大眼蟹

看似不起眼的大眼蟹有許多高度發展的社交行為,例如打架與揮螯行為。如同中國武術有南拳及北拳流派之分,日本學者 Jun Kitaura 等人發現雄性大眼蟹打架也有兩種招式。一種是像「鷹爪功」的大螯抓取招式,以螯足抓取對方的身體,另一種則像「詠春拳」的大螯伸展招式,彼此伸出大螯,先抓取對方之後,再以大螯相互對峙。

有趣的是,背甲寬的種類多採用大螯伸展的招式,如短身大眼蟹及隆背大眼蟹;背甲正常的萬歲大眼蟹及明秀大眼蟹,則多用抓取的招式。下次到潮間帶遊玩時,不妨耐心觀察大眼蟹們有趣的打架行為。

背甲寬扁的短身大眼蟹 (Macrophthalmus abbreviatus。圖片來源:施習德。

許多種類的雄性大眼蟹也會像招潮蟹一樣具有揮舞行為,目的是求偶或嚇阻敵人,就像耍花槍似的。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揮舞動作竟可讓研究人員將長久以來被誤認為同一種的大眼蟹得以辨認。台灣西部泥灘地最常見的萬歲大眼蟹,過去被鑑定為日本大眼蟹,直到 1989 年才被改名。

日本學者和田惠次 (Keiji Wada) 很早就發現日本大眼蟹有兩種揮螯型式,一種為雙螯一起上下揮舞的垂直型,另一種則是雙螯往兩旁畫圓的側向型。仔細觀察後,兩種揮螯類型的個體,在形態上也具有不同的形態特徵。野外觀察中,兩種揮舞類型可棲息在同一區域,但不會互相交配,透過雜交實驗,確定兩者具有生殖隔離,顯示形態類似的物種,可能會發展出不同的求偶方式,避免雜交。

最後和田惠次與酒井勝司 (Katsushi Sakai) 確認側向揮舞的物種為不同的種類,命名為萬歲大眼蟹。日本大眼蟹分布於日本本島、韓國及中國青島,緯度約處於北緯 30°~41°;萬歲大眼蟹最北界的分布為北緯 37.5°,因此台灣僅有萬歲大眼蟹;日本、韓國、中國則有兩種的分布。推測萬歲大眼蟹喜好偏熱帶的環境,而日本大眼蟹的分布則傾向於溫帶。

雄性萬歲大眼蟹 (Macrophthalmus banzai) 之連續揮螯動作。 圖片來源: 鄧紹君

DNA 解開大眼蟹複雜的家族史

分子分類法於 90 年代晚期開始發展,使得形態類似的物種可以藉由分子特徵加以區分。近年來所發展的 DNA 條碼 (DNA barcode),則可快速、可靠的鑑定標本的種類,赫伯特 (Hebert) 提出利用變異性高的粒線體 COI 基因做為動物的 DNA 條碼,近來常用於鳥類、魚類、蝴蝶等類群,並開始用於蟹類的物種分析,然而目前大眼蟹科僅有不到1/3的種類有 COI 的序列。「屬」以上的層級,則多由變異性較低的基因加以分析。

大眼蟹類的分子證據分析的結果,目前已經發現與形態歸類有不小的落差,分類學家則必須重新找出特徵,讓形態能夠符合分子親緣關係的結果。

大家來找碴 分門別類做仔細

分類學的初步工作是辨別物種,再來是將物種分門別類,進行系統性的整理,最後是探討物種形成和分化。剛開始觸碰大眼蟹時,覺得分辨兩個不同物種就像是玩「大家來找碴」的遊戲,總是要聚精會神的觀察才找得到特徵不同的地方。

有些老舊的標本,放在酒精裡,就像陳年的老酒,但是味道濃郁刺鼻,好在久而不聞其臭,甚至覺得浸泡在酒精中的某些蟹類標本有種獨特的香味,但這邊要特別說明,有些實驗室使用食用酒精較無害,但若是工業用酒精,就不能多聞了。為了收集標本,幾乎走遍台灣各處的海邊,而且不乏陷在泥巴裡拔不出來和走在尖硬的礁岩上跌倒的糗事。有些標本因為採集不易,則必須藉由良好的合作關係向其他博物館與研究單位借得,包括來自法國、伊朗、澳洲、新加坡、琉球等地的珍貴館藏標本。

研究系統分類有趣的地方在於能夠一窺各種長相特異的生物,並探討這些構造的可能功能,經由抽絲剝繭,了解每一類群之間的親緣關係,包括物種起源與演化。在追究「為什麼」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學到更多的知識與驚奇!

透過上述的介紹,你是否對大眼蟹這個類群有更多的了解呢? 除了認識大眼蟹的多樣性之外,正確的辨識物種,也才能進行下一步的生活史、生態學的相關研究,包括海岸動物相調查、環境影響評估、海洋環境污染監測、動物行為等,若物種鑑定錯誤了,調查資料的參考價值就會減低許多,也凸顯了基礎分類學的重要性。

【生物多樣性日】留一半地球 給你

$
0
0
作者:吳岱芝、廖靜蕙(環境資訊中心副主編、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留一半地球給生物多樣性,不是為了幾隻鳥、幾隻白海豚或幾隻石虎,而是為了人類生存。」

顧及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人類才可能有永續發展的未來。繪者:湯為荃。

以生物多樣性維繫人類生計:你今天生物多樣性了沒?

「生物多樣性之父」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念念不忘地球未來,今年再以巨著《Half-Earth》提點:留一半地球給生物多樣性,就是留給人類活命。

沒錯,不是為了幾隻鳥、幾隻白海豚或幾隻石虎,而是為了人類生存,因此要留一半的地球,供牠們生活、覓食。因為生物多樣性關係人類發展,換句話說,我們從未剪斷生物多樣性供養的臍帶。

全球生物多樣性快速衰敗,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2012年制訂的「愛知目標」(Aichi Target),即呼籲會員國做任何決定時,必須思考會對生物多樣性帶來何種影響,如同氣候變遷不容忽視一般,將重視生物多樣性導入主流思維,才有可能挽救保育頹勢,為人類留一條活路。

而為喚起更多人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及了解,聯合國訂定每年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IBD),而從2002年至今(2016),每年制定一主題以促使國際各國間重視生物多樣性各面向議題。今年主題為「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維持人類的生存與生計」(Mainstreaming Biodiversity; Sustaining People and their Livelihoods),希望強調人類的生存與生計,與保護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

生物多樣性大會  年底墨西哥坎昆登場

除了每年訂定不同的關注主題,聯合國也會針對承諾守護生物多樣性的國家,每兩年舉辦一次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簡稱CBD-COP),檢視全球保育現況,交流保育策略,並訂定必須共同維護、達成的保育目標。

2014年第12屆COP大會(簡稱COP12)於南韓平昌舉辦,隨著各國統計報告顯示,維護生物多樣性經費的投注成為CBD-COP12主要討論目標,而各國代表也達致力於海洋保護議程上的共識,並通過《江原宣言》(Gangwon Declaration)以聯合城市及地方政府,致力達成生物多樣性策略目標。

今年,第13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簡稱CBD-COP 13)將於2016年12月4日至7日在墨西哥坎昆(Cancun)舉行,此次配合年度主題,討論將聚焦於各部門之間的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環資也將持續關注,帶給國內讀者最新的國際保育訊息。

台灣產業政策  不能沒有生物多樣性

台灣具備豐富的的森林及海洋生態,而生態系提供的服務功能,正是人們賴以維生的基礎;生物多樣性如此重要,但在國內的能見度、普及度卻差強人意。太多人認為,保育與經濟無法兼得,但真的是這樣嗎?

基於這樣的好奇,今年我們規劃專題,特別聚焦於探討台灣在產業及生活面,可以如何導入生物多樣性思維。透過採訪專家學者,說明何以聯合國提倡小農經濟維繫糧食安全、又能永續環境;或是為什麼自然資源無法全球化,但區域性漁業卻能保護自然資源,又能發展經濟。

另外,我們也將檢視台灣產業政策的永續藍圖,關注其在生物多樣性面向的發展契機,看看我們缺了什麼,而這些缺憾又會造成什麼損失、該如何彌補?

下週起,每逢週二刊登系列專題報導,敬請期待!

【大地浮生錄】木之耳 海潮之聲

$
0
0
作者:范欽慧(野地錄音師、台灣聲景協會創會理事長)

我在小木屋中一夜好眠,雖然四點多天光已亮,但是我一直到六點才逐漸清醒,外面早已鳥鳴啁啾,一片歡騰,我仔細傾聽這北國的自然聲景,想起昨天剛到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家,認識的第一種鳥,居然是Raven,體型比一般的烏鴉(Crow)要大一些,有人稱牠們為渡鴉。牠的聲音比起台灣的巨嘴鴉或是星鴉,有著明顯的差別。我聽見林子裡陌生的叫聲,立刻向戈登詢問,他滿臉笑意對我瞧,似乎很理解我的困惑,畢竟對我們兩個人來說,到一個新環境最先對焦的感官,絕對是我們的耳朵。

戈登是一個錄音師也是一位聲音藝術家,他搬到鄉下主要是健康的因素,他需要更安靜的生活。這裡是華盛頓州的喬伊斯鎮(Joyce),是一個靠伐木維生的小鎮。戈登說住在這裡的人可以分成三類型,伐木工人、退休的人,還有一些就像是他這種有專業技能,靠網路就可跟全世接軌的人。

戈登.漢普頓是一個錄音師也是一位聲音藝術家。圖片來源: 范欽慧

他對自家宅院林子的熟悉就像是對社區鄰居般的如數家珍,包括這附近有幾對Raven在築巢,那種怪聲怪調的音源是來自於某隻剛離巢的雛鳥,仍不放棄的對親鳥精神喊話。「牠好像在說,餵我、餵我、你以前不是都有來餵我,怎麼可以停了呢?」戈登講得唱作俱佳,我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偶而,我的小毛可以捕捉到遠方運送木材的卡車聲響,沒完沒了的在聲景中卡位。這裡一眼望去都是高大的喬木,有美西紅側柏、西部鐵杉.....戈登說他家附近的這些樹林大概是110年以上的歷史,因為這裡之前也是人類的伐墾區,但是高緯度的氣候顯然非常適合這類樹木的生長,幾棵挺拔的加拿大楓樹青翠凝綠,當然我不會錯過那些夏日嬌客的微型造景,五顏六色的小花開得燦爛奪目。尤其是戈登家前那整片的白色雛菊,讓我想起小時候玩的花冠與花環。

紐約獨立特派的訪問結束後,我們動身前往海邊,也就是保留著許多「音樂浮木」的瑞亞托海灘(Rialto Beach)。車子沿著101公路走,會先經過一片極為詩情畫意的湖泊,稱作新月湖(Lake Crescent),新月是它的形狀,狹長的兩端向上彎取,戈登說它是一個堰塞湖,被岩石阻斷的水路後來匯集到弦琴溪(Lyre River),然後注入到北方的胡安德富卡海峽(Strait of Juan de Fuca),而弦琴溪之名則是源自於自當地印第安族群稱它為「會唱歌的水」, 如果水會唱歌,那麼在水中的大小石頭,就是屬於它的音符,畢竟那些聲響的共振跟石頭的排列與形狀都有關,印第安人早已經聽見了來自它的歌聲。

新月湖與戈登。圖片來源: 范欽慧

我們在湖畔駐足,我想起自己從小對湖光山色的景致就極為著迷,印象中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很喜歡蒐集書簽,當時台灣還有很多小型的獨立書店,很喜歡販賣一些有風景照片的小書簽,上面還會配上一些我沒太大興趣的文藝短句,我依然記得,其中一張是我最愛的畫面,簡直就跟這湖泊一樣,莫非我早就知道有一天自己會走向這片風景?

這湖是冰河的傑作,水深可達三百公尺,當風止水平時,湖面如鏡,可以映照一切,那是寂靜最深邃美麗的狀態。戈登在湖畔撿了一個小紅石,那顆石頭就像是一枚寂靜的音符,等待有緣人的傾聽,如同我之前從台灣寄給他的那顆許願石。

接近中午時,我們來到了瑞里托海岸灘,這裡也是戈登喜歡人體衝浪的地點,我發現他的眼神隨時都在注意遠方的浪,他是用身體的肌膚來記憶著每個浪頭的感受,包括所有的力道與衝擊,就像是所有的海洋生物一樣,我羨慕那份自由與自在,若不是今天說好要陪伴我,我相信他一定恨不得立刻躍入海裡。

瑞亞托海灘(Rialto Beach)。圖片來源: 范欽慧。

今天的錄音工作,先從架設裝備開始,我終於見到那顆頂頂有名的人頭麥克風(Dummy Head),這是一種模擬人耳的雙路立體麥克風,可以創造絕佳的聲場效果。我的小毛尚稱卓越,但是這顆昂貴的頭所收錄的聲音更勝一籌,於是戈登特別警告我說,「小心妳用了這個麥克風錄音後,妳就會開始煩惱起來。」我當然知道,這些頂級的夢幻逸品,早就讓許多錄音師傾家蕩產,這簡直是一種誘惑,我逐漸意識到,「追求美聲」其實是一種需要被節制的癮頭。

戈登是自然錄音的前輩,更是國際頂尖的高手,我像是學徒一樣,跟著大師貼身學習,從打開錄音包起,就處處是學問,包括怎麼擺放、怎麼乾燥、怎麼防止雨滴的干擾,每一個細節都是透過歲月累積的經驗,在野地錄音多年,還沒跟任何同業深度分享或交流過,我從戈登身上所獲得的,其實是一種支持,一種同理,比整理過的知識更為動人。

接著我們跨過像是七星潭的卵石堆,走向海灘那群漂流巨木,這些大型杉木被戈登稱作「木之耳」,他透過那顆假人頭,讓我先體驗那木塊內的海潮聲場,老實說,初次聆聽我並沒有掌握太深刻的細節,只覺得在音量上會顯得比較小聲,有一種悶雷貫耳的感覺,但是當我躺在巨木下換一種角度聆聽時,我忽然覺得有一種奇妙的觸動,像是居住在洞穴的古老記憶裡,體驗到一種風暴下的寂靜氛圍。這樣的尋聲蹊徑,無疑是新奇有趣的課程。

 

(左)戈登以夢幻等級錄音設備傾聽海濱木之耳。(右)范欽慧換一種角度聆聽。圖片來源: 范欽慧

接著,戈登又把我帶往海灣的另一端,拉布希海灘(La Push Beach)。這裡是奎魯特(Quilaue)印第安保留區,我在這裡第一次遇見美國的國鳥:白頭海鵰(Bald Eagle),牠就站在印第安小學內的旗杆上,舉目向下張望,看來非常英姿煥發。

拉布希海灘蒐藏著關於洋流的記憶,十多年前的一場風暴中,一棵超過三千年的錫特卡雲杉(Sitka Spruce)被沖上了岸,就像是一艘擱淺的大船,看似死寂,卻是更巨大的「木之耳」。許多人喜歡在樹幹上行走,而戈登則是透過它根部孔洞,直接進入樹幹的骨子內錄音。戈登對我說,錫特卡雲杉是製作樂器的上等木材,在吉他或是小提琴這種樂器中,非常講究木材對聲音的傳導與反射,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是置身在世界最大的小提琴裡,只是引起震動的並非琴弓,而是海浪與岩石的相互衝撞,就在浪潮的每一個破碎點上,去拉扯出一個新的開啟與結束。

錫特卡雲杉漂流木。攝影:。圖片來源: 范欽慧

對我來說,何其榮幸,能在這樣的佈局中感受到那份細緻,我從樹洞朝著海洋遠眺,心想自己的家鄉就在彼岸,又是什麼樣的聲音連結,讓我漂洋過海,來到這裡和戈登一起聽海?我忽然心有所感,對著戈登說:「你知道嗎?原來我們一直都在傾聽同樣一片海洋。」

我的話語在潮聲中傳達,戈登果然是善於傾聽的人,他立刻接收到我的訊息,並給了我一個非常美麗的回應:「沒錯,而且是平和、安靜的太平洋。」

美國西岸,台灣東岸,聆聽的是同一片大海。圖片來源:范欽慧。

 

【綠色小方舟】水畔尋夢園 都會公園裡打造昆蟲的家

$
0
0
作者:范欽慧(野地錄音師、台灣聲景協會創會理事)

如果問你在大安森林公園中內看到什麼樣的昆蟲?或許你會說蝴蝶、蟬….但是有可能出現螢火蟲嗎?

大安森林公園為都會保留豐富的生態。圖片來源:吳加雄。

小時候我住在四獸山下,附近的稻田都是我玩耍的基地,印象中,在春日的夜晚,草叢中總會出現螢火蟲,小小燈火安靜的流竄,這幅畫面成為許多人童年的回憶,曾幾何時,隨著都會城鎮的開發,許多適合昆蟲生活的環境日益消失,如何在現有的公園綠地中創造這些生物的棲息地,就成為許多生態學家關注的焦點。

2014年昆蟲博士吳加雄針對大安森林公園內的昆蟲種類進行研究,在26公頃的土地上,劃分了21個研究樣區進行普查,發現了112種昆蟲種類,其中也針對一些特定昆蟲進行生態棲地的復育,其中非常受到人類歡迎的螢火蟲,就成了保育的目標。

吳加雄在台大昆蟲系的研究題目就是黑翅螢,現任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的助理教授,同時也是大安森林公園螢火蟲復育計畫的主持人。而這項計畫,從一開始發佈訊息就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很多人對在都會公園中就能夠看到螢火蟲予以高度的期待,也有許多人對此保持質疑的態度,認為大安森林公園的環境根本就不適合螢火蟲的生長,種種的討論熱烈。讓我也很好奇這背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具體目標與做法。

如何在公園裡復育螢火蟲?

我邀請吳加雄老師來上自然筆記,談起螢火蟲,我發現原來昆蟲學家所要關注的不僅是昆蟲的本體,其實也要考量人類的感受。吳老師對我說,大安森林公園是一個開放性的公園,有非常多民眾對會來使用這個公園的資源,因此在公園的資源管理上不但要了解昆蟲的種類,也要對整體環境予以掌握。

吳加雄接受廣播節目〈自然筆記〉專訪,圖為吳加雄與范欽慧合照。圖片來源:范欽慧。

他說,大安森林公園內原本就有許多昆蟲,早已經默默在幫公園進行管理的工作。

他問了我一個問題:「妳有沒有看到這裡有很多松鼠?」

的確很多。「妳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裡看不到松鼠的排泄物?因為這裡有很多草地上的清道夫,也就是有很多糞金龜一直在擔負環境清潔的維護工作。」

這的確令人驚訝,原來有許多沒有受到重視的昆蟲,一直對人類有著重大的貢獻。但是另一方面,公園內在榕樹區底下,因為潮溼陰暗,非常適合藍綠藻的生長,造就了非常適合小黑蚊棲息的空間,也因此對許多來此公園運動的市民帶來困擾,在昆蟲學者的建議下,公園管理人員以人力來清理環境,去除藻類生長也避免小黑蚊的滋生。

而在生態資源的管理上,如何為人類所喜歡的昆蟲打造棲地,也是保育的重點。吳加雄強調,大安森林公園在眷村的時期,這裡就保有了一些溼地的痕跡,過去居住在這裡的人也曾經看過黃緣螢,因此並不算是全新打造。就算是原本沒有螢火蟲,若在人類的努力下再造這種昆蟲適合的環境,其實也是一種環境改良的提升。對都市居民來說,更是改善生活品質的做法,此外,在保育生態學的概念中,我們能夠透過一些所謂的旗艦物種來喚起民眾對於生態的重視,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大安森林公園裡的大生態池(左)、小生態池(右)。圖片來源:范欽慧。

然而要如何打造這樣環境所需要的條件? 首先要選址,大安森林公園內有一個大的生態池,以及小型的生態池。大的生態池因為缺乏足夠的遮蔽性,加上水質優氧化的很嚴重,因此並不適合營造成螢火蟲的棲地,而小的水池是屬於看天池,灌注的水源是雨水,由於螢火蟲是屬於水陸交接的昆蟲,所以如何經營適合昆蟲幼蟲生長的環境,竟必須細緻設計。而水域中最大的威脅是來自於蝦子,解決的方式就是透過不同水深,讓蝦子住在底下,螢火蟲住在比較淺的水域,大家各安其所。

難道其他魚類不會造成威脅嗎?吳加雄解釋,由於螢火蟲身上有防衛腺體 如果被吃就會釋放一種松香油,在魚的嘴裡會產生刺激排斥趕,就會被吐出來。但是一些不當的魚類被釋放在水域當中,的確對棲地保育造成不利。

另外也要改變目前公園使用的白光路燈,改為不會對昆蟲造成視覺干擾,也就是波長596奈米的LED燈,這種燈在光線上呈現的是一種琥珀色。根據昆蟲視覺的研究,螢火蟲對紅色比較不會感應,所以可以從公園安全與生態保育同時兼顧。

共築 都市裡的生態方舟

保育要到什麼樣的程度才算成功呢?4月的夜晚,我特別去那片水生池,想要去看看螢火蟲的蹤影,不過等了半天就只有一隻打著寂寞的燈號。或許我錯過了最主要的發生期,然而許多民眾對於螢火蟲的熱情不減,紛紛拿著相機守候。

吳加雄說,這樣維護的工作可能要維持好幾年,才會有比較穩定的成果。除了螢火蟲之外,大安森林公園內也可以看到很多蝴蝶,但是大多是來這裡吸食花蜜,吳加雄希望,未來能在一些區域來栽種可以提供蝴蝶幼體所需要的食草,讓更多的蝴蝶能真正的在這裡生活,讓大安公園能成為許多昆蟲的家。

然而這樣的願景需要民眾的配合,我們是否願意讓更多的生命跟我們一起共享這片自然公園的環境,畢竟我們只是來此運動,而牠們的生生世世卻仰賴這樣一片綠色方舟,才能讓更多的繽紛得以繁衍下去,期待這樣美麗的夢想,能在更多人類的呵護與努力下,能真正的呈現在這片土地上。

【永續海鱻食堂】珊瑚礁總動員:水清無魚

$
0
0
作者:白尚儒(臺灣鱻漁永續發展FB社群發起人)

提到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大家肯定對裡面色彩繽紛的熱帶魚印象深刻!這些魚因主要分布在熱帶海域而稱「熱帶魚」,熱帶海域又多為珊瑚礁海域,故也有人稱牠們為「珊瑚礁魚」。此時不免要提一下台灣珊瑚礁魚的兩大明星:曲紋唇魚(Cheilinus undulatus)與隆頭鸚哥魚(Bolbometopon muricatum)。

還記得今年5月綠島民宿射殺曲紋唇魚的事件嗎?結果沒多久,6月又傳高雄貿易商以食用為目的從印尼進口隆頭鸚哥魚遭逮。但早在去年1月台北某海鮮餐廳販售曲紋唇魚遭送辦(後以業者不知情且配合偵辦,故不起訴),同年5月高雄一間牛排館推出以隆頭鸚哥魚的魚排餐作為招牌主打。

海洋傷心事 褪色的黃綠藍紫白

林務局早在2014年7月2日發布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中列入了曲紋唇魚與隆頭鸚哥魚二者,但違法案件卻仍層出不窮,當權者常自詡台灣是「海洋國家」,但對於保育宣導卻如此不重視,也難怪海洋教育無法深植人心,實以令人不勝唏噓!

圖一、曲紋唇魚(又名龍王鯛、拿破崙)的雄性老成魚特徵明顯容易引人注目,但圖中的幼魚就很難逃過一劫了。圖片來源:白尚儒

台灣的珊瑚礁魚就只有曲紋唇魚與隆頭鸚哥魚兩種嗎?台灣地理位置以北迴歸線為界:以北為亞熱帶地區、以南為熱帶地區,並得洋流寵賜成為了全球珊瑚礁魚類的寶庫,台灣海域的珊瑚礁魚類就高達1500多種,幾乎全世界1/3的珊瑚礁魚都可以在台灣見到。這些礁魚主要棲息在水溫20度以上、深50公尺內的礁區海域,也因盛產淺水珊瑚,故相較於水深200公尺以上的深海珊瑚生態系,這些礁魚又有人稱作「淺水珊瑚礁魚」。

台灣海域的淺水珊瑚礁魚多樣性高,以隆頭魚科(Labridae)、蓋刺魚科(Pomacanthidae)、蝴蝶魚科(Chaetodontidae)、鸚哥魚科(Scaridae)、刺尾鯛科(Acanthuridae)、雀鯛科(Pomacentridae)為代表性魚種。這類淺水珊瑚礁魚因應棲地的保護色,體色多半帶有「黃、綠、藍、紫、白」之中至少同時兩種顏色,這體色也成為評估淺水珊瑚礁魚的簡易評估基準。

魚都去哪兒? 都在冰箱和水族箱裡

台灣的曲紋唇魚和隆頭鸚哥魚因面臨絕種危機而受到法規保護,但不代表其他未納入保護的就能安然悠游於大海之中的。好比鮨科的花斑刺鰓鮨(紅條,Plectropomus leopardus)、白緣星鱠(燕條,Variola albimarginata)、駝背鱸(老鼠斑,Cromileptes altivelis)與鸚哥魚科這些是台灣人餐桌上的常客,但野外族群數量相較於過往已日漸稀少;在台灣人吃光自家海域的魚後,更進口大量東南亞海域的珊瑚礁魚來滿足口慾。

圖二、珊瑚礁魚常為滿足水族市場而被過度捕撈。圖片來源:白尚儒

台灣人除了吃光這些珊瑚礁魚外,更有大部分是為供應水族市場被過度捕撈的,好比《海底總動員》中的「多莉」(擬刺尾鯛,俗稱藍倒吊,Paracanthurus hepatus)與「泡泡」(黃高鰭刺尾鯛,俗稱三角倒吊,Zebrasoma flavescens),這兩種本應該是遍布台灣沿海的刺尾鯛品種,卻遭不肖潛水客撈捕送至水族市場販售而銳減,其他如蓋刺魚科、蝴蝶魚科也是獵捕名單中的常客。且這些魚種目前現階段人工完全繁殖技術也不夠純熟,其產量完全無法供應水族市場,所以業者們仍偏好捕撈野生珊瑚礁魚。

 

圖三、左:擬刺尾鯛(多莉圖片來源:Tewy。(CC BY 2.5);右:黃高鰭刺尾鯛(泡泡圖片來源:Fred Hsu。CC BY-SA 3.0。

當珊瑚礁海域沒了這些礁魚時,當地生態系也會隨之崩毀成為一片死海!因為每種原生生物的存在,在自然界中都占有牠重要的位置。藻食性的礁魚可以抑制藻類的繁殖,促使珊瑚苗附著在礁岩上繁殖,且其排遺更是珊瑚砂的重要來源。而肉食性的礁魚則控制藻食礁魚與其它生物的族群數量,讓這些「珊瑚小園丁」的除藻工作不至於過頭。一個健康的珊瑚礁海域是需要葷素食兩種魚來維繫,但在人們的貪婪掠取之後,現今台灣沿岸的珊瑚礁海域大多僅剩下沒有食用與觀賞價值的小雀鯛。

珊瑚礁魚替你賺大錢

在食用珊瑚礁魚部分,位於台灣最南端的屏東,其墾丁海域因擁有豐富淺水珊瑚礁魚資源,所以當地海產店常以珊瑚礁魚大餐為號召。好在近幾年環保意識覺醒,墾管處推出了恆春海鮮選擇指南,並推動環境友善餐廳標章制度,希望當地業者與消費者能「戒掉」吃珊瑚礁魚的習慣。墾管處這一系列的推廣聽起來是美事一椿……拜託別鬧了!您難道會去台南七股吃九孔嗎?去花蓮七星潭吃烏魚嗎?去澎湖菊島吃吳郭魚嗎?連作夢都會笑的蠢事,怎麼會有勇氣認為業者和觀光客會配合呢?

對觀光客而言,來墾丁當然就是要吃珊瑚礁魚啊!對當地居民而言,吃魚當然是吃自家院子內的珊瑚礁魚啊!以碳足跡角度來看,選擇外縣市的海鮮一點也不環保,且靠捕撈珊瑚礁魚過日子的漁民該何以維生?如果人們對於珊瑚礁魚資源的使用型態無法改變,那麼就不可能根絕當地對珊瑚礁魚的食用慾望。因為除了撈捕販賣給水族業者外,最直接的便是抓起來吃掉!

圖四、鸚哥魚是珊瑚礁海域的小園丁,不該成為菜單上的選項。圖片來源:白尚儒。

當地礁魚的壓力緩解只是杯水車薪!等活動辦完後,大家依舊是照抓、照賣、照吃,因為其本身的需求並無得到解決!更何況這裡是台灣,很多事情不是光靠活動宣導或立法規就能扭轉的。當離開同溫層、放下夢想時,終歸還是得面對現實的生活,因為空喊理想是不能填飽肚子的。

每種漁業資源應當有不同的管理方式,針對不同地區也必須要因地制宜。西部與東部海岸線的環境就很難發展生態潛水觀光那樣的休閒漁業模式,但以墾丁的海域條件卻是綽綽有餘,端看掌權者是否願意花心力去執行:

  1. 公部門應協調當地居民與專業的生態潛水團隊合作發展潛水觀光,並提供合理的經濟補助當地漁民轉型(收購漁船、漁具,或協助配置半潛艇式玻璃船或潛水員載客船)。
  2. 計畫的人力需求,資格必須限定為設籍本地的居民,
  3. 工作名額優先保留給當地人,而非都委外給承包廠商獲利。這樣才能促使居民自發性珍惜這片海洋資源,甚至進一步而成立社區巡守隊守護自家院子。
  4. 當魚兒漸多後,就可配合觀光行銷將「吃珊瑚礁魚行程」的概念轉化成「賞珊瑚礁魚行程」。當「吃珊瑚礁魚」的動機消失了,自然當地業者和觀光客就不會再有「吃珊瑚礁魚」的需求了,因為大家知道「看」比「吃」更有價值!

永續利用海洋生態資源

其實珊瑚礁魚也並非全部都不可食,可以選擇像笛鯛科(Lutjanidae)、石鱸科(Haemulidae)、烏尾鮗科(Caesionidae)、等魚種之中取肉率高、資源回復力佳、野生族群龐大的幾個中小型少量食用,但前提是海洋保護區必須落實執法,區外才能有源源不絕的滿溢資源可享用。保護區內嚴格禁漁、保護區外圍限漁,且需針對漁法種類、作業季節、攜回魚種、攜回數量嚴格管控,這樣漁業資源才能永續利用。

圖五、海洋保護區不夠落實,導致這些礁魚成了底刺網下的亡魂。圖片來源:白尚儒

同時更重要的是環境棲地保護重要性,應盡可能減少對海岸線的開發,尤其是會影響到潮間帶生態的工程更應謹慎評估,這些都會對當地環境生態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在台灣需耗費百年千年以上構築的藻礁、珊瑚礁生態系,就常為了討好財團和政府銷年度經費預算,而草率通過環評將之毀於一旦,我們留給後代子孫的只剩一張發黃的照片供憑弔。

發展觀光 最糟糕的方式:飯店、民宿、渡假村

所謂「開發海洋觀光資源」、「發展經濟」,不應該是在海岸線上「種」飯店、渡假村和遊樂園,這些工程破壞了當地居民賴以維生的環境資源,最後所謂的觀光財也都是流入了特定財團手上,當地居民生活並未因此受到改善,但居民的生活和環境卻都再也回不去了。

台灣由於政商學三方勾結嚴重,政府發包、財團出聲、議員力挺、學者背書的共犯結構,再由媒體將環境保護團體與反對開發的居民們塑造成阻礙經濟發展的惡人,這幾乎是我國自然環境開發的SOP了!

政府官員和議員們更是拿開發建案來欺騙當地居民,表示一定得在海岸線上新蓋飯店和另闢交通路線才能帶動經濟發展與工作機會。可是難道斐濟、峇里島與夏威夷的交通就很方便嗎?

菲律賓宿霧島地方落後、交通不便,但是它們的鯨鯊卻吸引全球觀光客趨之若鶩,為當地賺入大量觀光財與贏得國際名聲;其觀光行為雖有干擾野生動物的爭議,但比較雙方保護海洋資源的態度,我國顯然相形見絀。所以自然資源發展休閒觀光不在於「種」了多少建築物,而是在於有無吸引觀光客的珍寶。

圖六、有想過牠們在海底悠游的模樣嗎?圖片來源:白尚儒

這些沿近海的淺水珊瑚礁魚資源,若能發展生態休閒觀光,其價值絕對遠超過餐盤與水族箱。但我們卻往往選擇從海洋之母身上榨乾最後一滴乳汁,再把得來的錢財拱手送給國外去看「曾經的自己」。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珊瑚礁魚種類都生存在台灣的沿近海域,有如此豐饒的海洋根基難不成會輸給其他國家?

多想五秒鐘 你可以不吃珊瑚礁魚

其實淺水珊瑚礁魚並不美味,肉質水份多以致口感麋爛;環境導致肉常有藻臭味,所以業者會很聰明採用煎炸、紅燒、糖醋等重口味方式烹調好遮掩魚肉的缺點,所以你是花大錢吃海鮮還是吃調味醬料?

況且食用珊瑚礁魚更潛藏著珊瑚礁魚毒(雪卡毒,Ciguateric toxins,即使高溫烹煮、冷凍、乾燥或人體胃酸,毒素均不會被破壞)的致命危機,且珊瑚礁魚毒在台灣每年都有案例發生。比起珊瑚礁魚還有更好吃、更適合吃的魚種,選擇食用珊瑚礁魚前請三思其必要性。比起一次性消費的餐盤或水族箱,與牠們共同悠遊在大海中也許才是最佳選擇!


【鯨彩一生】演化開了個玩笑:利牙森森 不像鯨魚的乳齒鯨

$
0
0
作者:蔡政修(日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地質及古生物學 博士後研究員)

圖一:鯨魚?海豚?兇猛的爬蟲類? 最不像鯨魚的鯨魚:杭德簡賈克鯨(Janjucetus hunderi)的頭骨。蔡政修攝於澳洲維多利亞博物館(Museum Victoria)。

想到鯨魚大家腦中大概都會浮現「典型」的鯨魚影像,但現生的鯨魚基本上有四大類,即分類學上分為的四個科;鯨魚有時指分類學中「鯨目 Cetacea」裡的所有成員,涵蓋了鯨魚和海豚等等。這篇文章中,我們談的鯨魚為鯨目中的「鬚鯨亞目 Mysticeti」,也就是一般會說的「鬚鯨類」:

  1. 露脊鯨科 Balaenidae(露脊鯨和弓頭鯨)
  2. 鬚鯨科 Balaenopteridae(藍鯨、大翅鯨等)
  3. 灰鯨科 Eschrichtiidae(灰鯨)
  4. 小露脊鯨 Neobalaenidae(小露脊鯨。有趣的是,小露脊鯨的分類地位目前仍有爭議,我們在「彼得潘鯨魚」一篇中有談論過)。

除了他們巨大的體型外(當中最小的小露脊鯨也可達到六公尺的長度,大概是兩層樓的高度!),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他們「無齒」,並且從他們口中的上顎有著垂下來的鯨鬚(baleen 或是 whalebone)。

從鯨魚的歷史(也就是演化)來看,這些「無齒」的鯨魚「一定」是從有牙齒的早期鯨魚演化而來的(不相信演化的人,就不在這裡進行論辯了。我們在「演化史秘辛!從彼得潘鯨魚談起」有談論一些關於演化的基本概念),雖然目前我們還不確定到底哪一種有牙齒的鯨魚是鯨鬚科的共同祖先,不過從我們目前所知道的化石紀錄中,至少有三大類(即三個分類學中的科 Family)是歸類在鬚鯨亞目中:

  1. Aetiocetidae(aetio 在希臘文中有「起因或是起源」的意思,在此我們譯為「起始鯨科」)
  2. Llanocetidae(Llano 是人名,是紀念 George A. Llano,在此我們譯為「雅諾鯨科」)
  3. Mammalodontidae(mammalodon 為哺乳動物及牙齒,在此我們譯為「乳齒鯨科」)。

這三個科都至少生活在2000多萬年前, 有趣的是,起始鯨科和雅諾鯨科這兩大類,目前都有被認為在他們的牙齒間隔中,生長著「鯨鬚」!也因此,起始鯨科和雅諾鯨科在某種程度上呈現了鯨魚從有齒演化成半齒半鬚,最後到無齒的可能性。而「乳齒鯨科」是目前鬚鯨亞目中,唯一被判斷為只有牙齒而沒有鯨鬚的類群。

也因此,換句話說,乳齒鯨科基本上是「齒鯨類」!那為什麼他們會被歸類在鬚鯨亞目中呢?(起始鯨科和雅諾鯨科,我們將在之後的文章進一步介紹)

化石分類學問大 分分合合的分類

目前乳齒鯨科中包含了兩個物種:Mammalodon colliveri(柯立佛乳齒鯨)和 Janjucetus hunderi(杭德簡賈克鯨)

圖二:柯立佛乳齒鯨(Mammalodon colliveri)的復原想像圖。圖片取自:Fitzgerald, E. M. G. 2010. The morphology and systematics of Mammalodon colliveri (Cetacea: Mysticeti), a toothed mysticete from the Oligocene of Australia.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58: 367-476.圖三:杭德簡賈克鯨(Janjucetus hunderi)的復原想像圖。圖片取自:Marx, F. G., Lambert, O., and Uhen, M. D. 2016. Cetacean Paleobiology. John Wiley & Sons.

 

柯立佛乳齒鯨於 1939 年的時候,由 普里查德(G.B. Pritchard)在維多利亞自然學者研究期刊(Victorian Naturalist)命名為Mammalodon colliveri。「mammalodon」表示該鯨魚化石有著哺乳動物的牙齒,而 colliveri 是紀念柯立佛(F.S. Colliver )。不過1932年,柯立佛是和普里查德一起發現柯立佛乳齒鯨的化石標本的。

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我們對於早期鯨魚演化的了解是相當薄弱的,也因此普里查德在命名的時候,特別強調了這新的鯨魚化石的牙齒有著哺乳動物的特徵,所以命名的時候,才會特別使用了 Mammalodon,指出這些早期的鯨魚是從哺乳動物演化而來的,不是其他的海中爬蟲類!

柯立佛乳齒鯨是在澳洲維多利亞的簡賈克層(Jan Juc Formation)所發現的,而簡賈克層的年代一直以來都沒有很清楚,普里查德在 1939 年的時候,一直認為柯立佛乳齒鯨是生活在始新世(Eocene),此時柯立佛乳齒鯨大部分的化石都還在圍岩(wall rock)裡,尚未挖掘出來。而 2010 年E.M.G. Fitzgerald(費茲傑羅)在林奈學會動物學期刊(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對柯立佛乳齒鯨重新進行了新的形態描述及研究,同時也對簡賈克層重新檢視。

加上一些對於簡賈克層的同位素研究等,費茲傑羅指出柯立佛乳齒鯨生活的年代約在漸新世(Oligocene)晚期的 2500 到 2400 萬年前(和普里查德認為的始新世相差了至少大約 1000 萬年!)

乳齒鯨的另一個成員:杭德簡賈克鯨(Janjucetus hunderi),為費茲傑羅(E.M.G. Fitzgerald)於 2006 年在皇家生物學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命名的。屬名 Janjucetus 來自地層的名字 Jan Juc,而 hunderi 則是為紀念發現此化石標本的 杭德(S. Hunder)。杭德簡賈克鯨和柯立佛乳齒鯨同樣是在簡賈克層所發現的,所以也是大約生活在晚期的漸新世。

當費茲傑羅於 2006 年命名新屬新種杭德簡賈克鯨的時候,他同時也將杭德簡賈克鯨歸類在一個新的「科 」(Family):簡賈克鯨科(Janjucetidae)!藉此反映出杭德簡賈克鯨和所有知道的鯨魚有極大的差異,當然,也這當中的形態差異也包含了和乳齒鯨科(Mammalodontidae)的差異。

但費茲傑羅於 2010 年的研究裡將杭德簡賈克鯨歸進乳齒鯨科家族裡,換句話說,簡賈克鯨科(Janjucetidae)已經不存在了!

也因此,目前乳齒鯨科家族包含了柯立佛乳齒鯨和杭德簡賈克鯨。以目前的化石紀錄來看,整個乳齒鯨科家族只有生活在2000多萬年前的澳洲海域附近。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紀錄證實他們有生活在北半球。

圖四:杭德簡賈克鯨(Janjucetus hunderi)的複製頭骨標本和費茲傑羅(E.M.G. Fitzgerald)。蔡政修攝於澳洲維多利亞博物館(Museum Victoria)。

更多化石 才拼湊出演化的完整面貌

不過, 2011 年時,皮亞努契(G. Bianucci)和他的研究團隊在 地質生物期刊Giobios發表了一些從地中海的馬爾他島(Malta)發現的化石,其中包含了一件可能是乳齒鯨類的化石。但是這件化石只有保存了一部分的左下顎和三顆牙齒,所以目前還不能很確定的證實乳齒鯨類有生活在北半球,因為這左下顎和牙齒的形態和我們目前所知的乳齒鯨類不太一樣,所以還是老話一句,我們需要更多的化石!

但是,我們的問題似乎還沒有解決,那乳齒鯨科家族的柯立佛乳齒鯨和杭德簡賈克鯨為什麼會被認為是鬚鯨大家族的一員呢?自從乳齒鯨在 1939 年由普里查德命名後,柯立佛乳齒鯨到底歸屬在整個鯨目的那一個位置,一直都是個大哉問。

在1982年的時候,福代斯(R. E. Fordyce)在維多利亞的國立博物館研究報告(Memoirs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Victoria)重新檢視了從澳洲所發現的鯨魚化石,率先指出柯立佛乳齒鯨是屬於鬚鯨家族的!雖然柯立佛乳齒鯨只有牙齒,但是福代斯指出柯立佛乳齒鯨的頭骨有著鬚鯨家族的形態特徵,像是:

  1. 嘴部的骨頭(上頜骨 maxilla 和前頜骨 premaxilla)沒有很緊密的骨縫
  2. 上顎寬又平
  3. 左右下顎沒有癒合等等。

而重新解釋柯立佛乳齒鯨的形態及他們應該被歸類在鬚鯨家族裡的說法,漸漸地被接受。也導致了 E. D. Mitchell(米契爾)於 1989 年在加拿大漁業及水生科學期刊(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的文章正式將柯立佛乳齒鯨歸在他們自己屬於在鬚鯨亞目(Mysticeti)的新科:乳齒鯨科(Mammalodontidae)!

牙齒型態不同 有助於了解生活史 

進一步地,費茲傑羅在 2006 和 2010 年對於杭德簡賈克鯨和柯立佛乳齒鯨的研究也都支持他們應該是隸屬於鬚鯨家族的一員。

圖五:柯立佛乳齒鯨(Mammalodon colliveri)的化石標本和費茲傑羅(E.M.G. Fitzgerald)。蔡政修攝於澳洲維多利亞博物館(Museum Victoria)。

身為最不像鯨魚的鯨魚之一,乳齒鯨類的形態也傳達了他們在2000多萬年前的海中可能是如何攝食的。如我們在「海中獨角獸:一角鯨」提到的,依據不一樣的牙齒形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他們可能的生活環境及攝食方式等等。如果還有較完整的化石,加上和現生生物的類比(功能形態學;形態相似的結構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會有著類似的功能),我們可以試著一窺乳齒鯨類是如何進食的,畢竟從他們的形態來看,他們不太可能會有著像是我們熟知的鬚鯨類使用濾食方式進食。

柯立佛乳齒鯨的大又粗壯的胸骨指出他們可能有著發達的胸舌骨肌(sternohyoid muscle),可以讓他們在口腔內產生足夠的負壓,而進行吸食(suction)的攝食方式。而其牙齒內側有著一些溝槽,而這些溝槽可能是因為他們在海底進行吸食方式時,除了吃到的小型無脊椎動物外,也同時吸進了海底的底泥或沙時所造成的磨損。

有趣的是,生活在2000多萬年前漸新世海裡,有牙齒的(柯立佛乳齒鯨);和生活在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太平洋沒有牙齒的灰鯨(灰鯨介紹請看:灰鯨化石在台灣篇),可能是以類似的方式在海底吸食食物。

而乳齒鯨的另一個成員,杭德簡賈克鯨可能使用著我們在現在的鬚鯨類看不到的攝食方式。我們在「藍鯨祖先初登場:烏瑪鯨的發現」曾談過現生鬚鯨類的三種主要攝食方式:鯨吞(gulp feeding)、濾食(skim feeding)、吸食(suction feeding)。

杭德簡賈克鯨有著短的吻部(嘴巴)、粗壯的下顎(下巴)和嘴巴前面的牙齒很大又尖等等,指出他們的攝食方式大概是像猛獸一樣的捕食方式,而且可能偏好捕食體型較大的獵物,如同現生的虎鯨(學名為Orcinus orca)常常獵捕大型鯨魚或是其他的海洋哺乳動物(例如海豚或是海豹等等)。

漸新世(約在3300到2300萬年前)這段期間可以說是鯨豚在海洋中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除了有這「不像鯨魚的鯨魚」的乳齒鯨類,及我們先前介紹過可能是藍鯨祖先的烏瑪鯨,還有像是我們在文章開頭提到半齒半鬚的起始鯨科(將在之後介紹),齒鯨亞目(Odontoceti,海豚等)也有著像是大爆發的多樣性。

因此,漸新世這段的鯨豚演化幾乎扮演了承先(古鯨archaeocetes)啟後(一路演化成我們今天所見的鯨豚)的角色,驚人及美妙的多樣性,我們將在之後為大家一一介紹。

從非洲野驢跨國保育計畫 看動物園保育大任

$
0
0
作者:羅聿

非洲野驢的頭部有獨特的黑白色鬃毛,足部則有不規則的黑色線條,彷彿穿上刷破的牛仔褲。攝影:羅聿。

當你逛動物園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想過那些只有兩三隻的動物們該怎麼傳宗接代?

想想看台北市立動物園裡的團團圓圓,雖然牠們的努力有了愛的結晶圓仔,如果圓仔有一天長大,到了繁殖期的時候,該找誰與牠生孩子呢?在動物園裡,傳宗接代的問題比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棘手,尤其是那些野外族群已經快要滅絕的保育類物種,牠們通常因為個體少,生育率又低,生了幾年都生不出來;或是近親交配太頻繁,導致基因庫過度單一。

另外一個情況雖然好一點,但也好不到哪裡去,那就是即使物種能夠生孩子,牠們的數量在還沒辦法形成穩定族群之前,動物園能提供的生活空間就已經到達極限,沒有辦法讓牠們再生下去。

動物園大串聯 動物聯誼機會更多了

偏偏生孩子這件事總是說來就來,管理保育類動物的繁殖,對動物園的工作人員來說,是個甜蜜又痛苦的負擔。「繁衍之痛」在過去一直困擾著全世界的動物園團隊,不過這個情況現在正漸漸翻轉。

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所支持的「歐洲動物園及水族館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Zoos and Aquaria, EAZA) 」,在全球41個國家共有340個由動物園、水族館和保育機構組成的會員,透過整合管理的方式把全世界的動物園連結在一起,共同推動一項跨國合作,將會員所屬機構的保育類物種做「異地保育的調度與分配」。

在EAZA的協助下,會員機構的保育物種可以和其他會員機構的族群交配繁殖:棲地到達飽和的物種,經由EAZA安排去到有多餘空間且環境適合的會員機構飼養,如此一來,除了解決了各地動物園保育類物種的繁衍問題,也紓緩了圈養空間不足的困境。

著名的成功案例之一是歐洲瀕危物種計劃(European Endangered species Programme, EEP) 底下的非洲野驢物種保育計畫。

保育非洲野屁股

暱稱「非洲野屁股」(African Wild Ass)的索馬里非洲野驢(Somali wild ass; Equus africanus somaliensis;簡稱非洲野驢),牠們頭上有龐克式的黑白色鬃毛,四隻腳上有著像斑馬一樣的黑白條紋,和一般的驢子比起來顯得帥氣耀眼。

非洲野屁股──非洲野驢的生活環境屬於乾草原。攝影:羅聿。

IUCN distribution map非洲野驢的自然棲地分佈,其中紅色區塊表示當地的族群可能已經滅絕。圖片來源: Equus africanus - IUCN Red List 

牠們原本生活在北非紅海畔的乾燥草原上,分別在衣索比亞(Ethiopia)和厄利垂亞(Eritrea)有野生族群,但過去30年間受到人類獵捕作為食物和藥材,族群劇烈減少,光是衣索比亞就有95%的族群消失;厄利垂亞雖然族群些微成長,但整體族群的趨勢仍難預測,牠們棲地連年乾旱,因此生活環境日益艱困。目前野外族群估計只剩600匹,成熟個體更只佔其中的1/3,被列為IUCN紅皮書上最危急的「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物種之一。

由於野外族群的前途茫茫,歐洲的動物園組織在1970年代開始規劃非洲野驢的異地保育,透過人工圈養的方式暫時保留非洲野驢的族群。但各地動物園的圈養空間有限,因此催生了跨國性的異地保育計畫。

非洲野驢物種保育計畫委員會從會員機構中挑選了合適的地點,將有需要調度的非洲野驢分配到各地的機構中進行圈養。

動物園的存在 教育意義大於展示意義

2014年成為EAZA成員之一的台北市立動物園,在這場全球物種保育的大工程中雀屏中選。去年5月台北市動物園迎來了三匹非洲野驢,分別來自法國和捷克的動物園,至今都適應良好。除了達到異地保育的實質功能,非洲野驢的帥氣外表和瀕危的身世,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成為動物園保育教育和宣傳的最佳代言者。

台北市立動物園圈養的三匹非洲野驢1公2母,分別來自捷克拉貝河畔烏斯季動物園,法國的波格雷野生動物園與彼利埃動物園。攝影:羅聿。

全球動物園的領導組織,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WAZA)非常看好未來動物園對於保育的影響力,他們表示,動物園和水族館內擁有優秀的科學家和獸醫,這些技術人員不以科學理論作為管理政策,而是透過實際經驗,有助於保育工作的進行。他們統計每年全球參訪動物園和水族館的遊客數量多達7億人次,相當於全部美國人一年去動物園兩次,龐大的人氣非常有潛力扮演保育野生動物的要角。

過去以娛樂和遊憩為目的的動物園,正逐漸轉變為對城市民眾推廣環境教育的戶外教室。

 

作者簡介
羅聿:畢業於清大分生所,關注台灣淡水魚類保育工作,現任一路報導執行編輯

【豆豆不簡單】 「豆」本非豆 你不知道的豆類小知識

$
0
0
作者:林志忠

為了提醒人們對於豆類豐富營養價值的注意,發揮豆類固氮功能在農業上的貢獻,聯合國於2013年第二次會員大會通過了一項由奈及利亞、敘利亞及印度等會員所提案的全球性豆類活動,宣佈2016年為「國際豆類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Pulses)」,凸顯豆類植物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

野外豆科植物-血藤。圖片來源:林志忠。

然而該活動所推動之豆類(pulses),僅限於收穫後的乾豆作物,並非針對所有豆科植物或者油料作物。因此,談到豆類植物多樣性之前,應先釐清「豆」的意義,以及所代表的物種特性。

提起「豆」這樣的字眼時,人們聯想到的,無非是黃豆、綠豆、紅豆及菜豆等這一類食用作物。但「豆」這個字,成為今日食用豆的總稱,並非一開始便是如此。

本來不是「豆」

在先秦以前,「豆」有兩種意義,第一種是指盛器或者祭祀用的禮器,因此古書上所說「木豆、竹豆、瓦豆」等用詞,都是指木製、竹製及瓦製的器皿。第二種說法,則是作為度量衡的標準,用來測量穀物容量及重量的單位。

直到漢代以後,「豆」字作為假借或者引申的用詞時,才開始成為豆類植物及其籽實的代名詞,逐漸地取代了過去「菽」代表豆類稱呼的說法。自此,「豆」成為今日大家對於食用豆類的慣用總稱。

豆類大家族

「legume」、「pulse」是西方人們對於豆類植物的稱謂用語。其中legume,泛指所有豆科(Leguminosae or Fabaceae)的開花植物。legume,源自於拉丁語legere,表示聚集的意思;pulse則出自於puls或者是porridge,乃古羅馬人所食用的烹飪豆子,也就是今天世界上人們經常食用的豆類,其中包括了豌豆、菜豆、豇豆、蠶豆等十餘種作物,但並不包括源起於東方的大豆及南美的花生,原因在於,大豆及花生通常被用來榨油,被歸類為油料作物。

目前Leguminosae與 Fabaceae均為該家族合法有效的學名,但學術界傾向採用Leguminosae代表豆科,而不建議Fabaceae。

豆科植物具有雌雄同株、莢果等多項顯著特徵,如同分類學者Dr. Polhill(1994)指出,其特化的花及果莢構造,構成了龐大的豆科家族(bean or pea family)。豆科以下分類成三個亞科(subfamily),即蝶形花亞科(Papilionoideae)、蘇木(Caesalpinioideae)、及含羞草亞科(Mimosoideae),含36部,727屬,19325種左右,乃是顯花植物中的第三大科,種類數量僅次於菊科及蘭科植物。

英國邱植物園(Kew Garden)保存了72.5萬份豆科植物標本,其中包含3萬份的模式標本,是世界上研究豆科植物系統分類及演化的重鎮。

這群起源於始新世時期(約5500~6000萬年)的顯花植物,具有雌雄同株(hermaphroditic)特性,意味著植株個體得以自我授粉,進行繁殖,從而限制了基因多樣性,成為遺傳研究的適合材料。然而,特化的花部結構,卻又促使自然界裡種間雜交現象頻繁, 加快了種化速度,造成了豆科植物進行亞種分類群處理時,缺乏明確的分野。

認識台灣豆豆

台灣原生豆科植物的總數及分類,在台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的整理中具有較完整的資訊。對於農藝食用豆的育種及引種栽培,則散見於各研究報告,欠缺專論敘述。因此,若依生育地條件及利用情況來分類,可以將台灣豆科植物區分為野外型及引種栽培型兩大類,兩者合計至少在448種以上(不含各亞種及品系之統計)。

野外型之豆科植物約230種左右,包括了原生及逸出種類,木本、藤本、草本等性狀均有,其中30種屬於台灣瀕危或特有等珍稀物種。國內保育豆類遺傳基因的單位以「國家作物種原庫」為主,其中,種子長期庫及中期庫所保存之豆類植物總計124種,多數集中在大豆、豇豆、紅豆等13個種類,至少仍有300多種以上尚未進行存放。

豆科植物當柴燒

豆科植物是台灣低海拔森林及草生地的主要物種,野外型的相思樹是台灣豆科家族中,族群數量最龐大的物種。這個遍佈全台中低海拔的原生樹種,過去提供大量薪炭材、香菇段木及紙漿原料使用,成為台灣經濟林重要一環。無論是天然或者人工林,在生物量的蓄積及根瘤菌固氮功能的發揮,相思樹對台灣環境具有重大的生態效益。

此外,台灣早期先後引進了各類金合歡屬(Acacia spp)、合歡屬(Albizia spp)、決明屬(Cassia spp)、銀合歡屬(Leucaena spp)等多種木本豆科植物,專供造林需求。

然而當年銀合歡(Leucaena leucocephala)的引種栽培,卻成為今日銀合歡入侵之濫觴。在林業扶植農業成長的年代裡,銀合歡被引進作為造紙及飼料的原料樹種,不斷地擴大棲地面積,逸出馴化的銀合歡族群盤據台灣低海拔的開闊荒野地,成為台灣鄉野間最常見的外來豆科植物,影響林分的天然更新。

總言之,台灣野生型豆科植物之數量及分佈,經過去都市化、人工造林及農耕之影響,棲地不斷遭到壓縮,致部份豆科植物逐漸成為分佈狹隘型物種,依IUCN之保育標準評比,台灣有30種豆科植物族群數量稀少,被列為積極保育的對象。

吃不起肉類 吃豆類

食用豆是重要植物蛋白質來源,可以廉價取得,又稱為「窮人的蛋白質」,與禾草類及薯芋類,共列為人類的三大作物。

栽培食用豆類-毛豆採收。圖片來源:林志忠。

早期食用豆的引進及栽培,對於台灣農業發展,極其重要,是台灣珍貴的農業文化資產,包括了種原及各項育種技術。據調查顯示,1930年以前,台灣引進的食用豆種類,四百多年來,經由早期移民、日治時期及國民政府等多階段的引入,至少達536品種以上。台灣民眾經常食用的豆類,包括豌豆、毛豆、萊豆、綠豆、紅豆、菜豆、豇豆、木豆、鵲豆、刀豆及花生等,屬於蝶形花亞科中的10個屬,是目前主要的栽培豆類族群。

豆類研究 發掘綠金

目前,世界上食用豆類的研究機構,包括了國際熱帶乾旱地區農業研究中心(ICARDA,敘利亞)、印度的國際熱帶半乾旱地區農業研究所(ICRISAT,印度)、國際熱帶作物研究中心(CIAT,哥倫比亞)、國際熱帶作物研究所(IITA,奈及利亞)及位於台灣的亞洲蔬菜及研究發展中心(AVRDC,台灣)。

在台灣物資貧乏的年代裡,有賴亞洲蔬菜中心與國內農業試驗所,對於食用豆類的大量引種育成,讓它成為僅次於稻米的大宗消費品。直到今天,台灣中南部大面積栽種的毛豆、落花生、紅豆、菜豆等經濟作物,仍仰賴上述單位不餘遺力地育種創新,才能造就台灣豆類製品的綠金,其功厥偉,實不可歿。

如同2013年國際藜麥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Quinoa 2013)由中南美洲國家發起的因素一樣,2016年國際豆類年所強調的豆類,也因發起會員國的農業背景及經濟發展現況,而僅限於含油脂量較少的「pulse」,如菜豆、蠶豆、豌豆等作物。而含油脂量較多的「leguminous oilseed」,例如大豆及花生,以及其它用途之野生豆科植物,並未列入該活動議題之中。但在關注聯合國對於食用豆(pulses)活動發展趨勢的同時,我們仍應針對台灣豆科植物資源的現況,進行充份的了解與掌握,才能確保未來台灣豆類的永續發展及農業競爭力。

【大地浮生錄】療癒三昧琴 與寂靜互動 與自然共鳴

$
0
0
作者:范欽慧(野地錄音師、台灣聲景協會創會理事)

我站在湖畔,有一種聲音在空氣中迴盪。

霧林中,白尾海鵰獨自翱翔,沒有人知道牠在這裡多久了,曾經有人說,牠是一隻迷鳥,在二十多年前的一場風暴之後,意外在這裡現身,牠遺世獨立,成了賞鳥人口中的傳奇,偶而我會遠望著牠兀自高踞在檜木林上,化成風中的唯一靜物,彷彿被世界遺忘,或是牠早已將過去拋棄。這方山水是足以把讓人隱逸凝神,我知道曾經有迷路的山客,尋著泰雅古調的吟唱歌聲,糊裡糊塗地走出森林,被引到了翠峰湖畔,他們說,那是住在山上很久很久的沙韻,最終沒人再見到她,只知道她消失在森林裡,偶而會幫助那些迷途的過客。

太平山寂靜山徑。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這裡可有一條穿越時空的道路? 而那隻海鵰,是回不了家的過客,還是找到偏安之域的歸人? 是什麼理由讓她靠近,又是什麼理由讓她離去? 既然選擇出走,又何必需要幫忙濟世? 思想漂浮,一朵白雲掩映日頭,移動的影子劃出山界…..起風了,白紗在水上輕攏,我在霧中傾聽,感官反而變得更加清晰。

我曾經在這裡錄過清晨的小翼鶇、傍晚的山羌,和夜裡的灰林鴞。有好幾次,我把小毛貼近那苔蘚森林下的小水潭,只希望能記錄到那有如星子墜落的宇宙迴響,我跟你說,我終於明白什麼是「滴水禪」了。你曾經跟我一起靜靜聽著,那沿著狹葉泥碳苔的葉尖滑落的雨水,扎扎實實的在我們心中漾起漣漪,澄澈而清楚。

我很相信,「如果要活得徹底,就必須告別舒適穩定的生活。」如果踏上這樣的山徑,是告別自己的舒適圈,我反而感謝這樣的辛苦,讓自己逐漸甦醒。正如奧義書的詩句:「靜思默想,澄淨之心,駐於梵我,心中之喜不言自勝。」

寂靜,容許你陷入長長的沈思。你覺得寂靜讓人平靜,但是我所聽見的寂靜是有情緒的,可能具備著飽滿的熱情,甚至也可能帶著冷峻的威脅,你不需要懂得那樣的語彙,但是當你夠靜,你感受得到,奇妙的是,寂靜有時也可以是一種奇特的鏈結。

寂靜之中發現與自然的連結。攝影:范欽慧。

為寂靜演奏的三昧琴

我決定帶他上山。我們走在森林中,很難想像,我跟他才認識不到一星期。水霧飛瀑,這是寂靜的魂魄,在山林間蜿蜒出一條飄逸的曲徑,而我們就在其中相遇。最初結緣是透過我的演講,就在前一天我收到一封電子郵件,他介紹自己是一位日本的聲音藝術家,名叫荒井康人,台灣朋友都稱他為Yasu,他為寂靜而奏,這次應邀來台灣表演三昧琴,接著他又跟我說,居然遇到三個人告訴他關於我的訊息,於是他捎了封信給我,希望跟我認識。

我邀請他來聆聽演講,並上我的「自然筆記」廣播節目,我們很快就懂得彼此,雖然他聽不懂中文,我也不會說日文,但是我們分享著共同的頻率。我是野地錄音師,他是「聲音的茶人」,「自然」是我們彼此溝通的語彙。Yasu經常在日本的禪寺或是傳統茶室演奏他的三昧琴,雖然中文稱為琴,其實更像是一種頌缽,用敲打的方式來跟環境互動,Yasu說他沒有一次的表演是一樣的,頗有一種「一期一會」的精神,每一次的相遇,每一次的聆聽都是唯一。

用如此謙卑恭敬的心去細細感受那份交會中的聲景,而所謂的三昧,也是出自佛教用語的「大悲三昧」,其實也就是所謂的「三摩地」,也就是一種禪定的境界,完全專注,心定一處而不慌亂。這樣的表演,其實更像是一種靈修,甚至是某種所謂的聲音療癒。我非常好奇Yasu如何跟我心目中最美的寂靜互動,於是我邀請他跟我一起去太平山。

苔蘚森林一如往昔的安靜,偶而會聽見棕面鶯鈴鐺似的輕喚。我們走了好長的山路來到這裡,我帶著小毛架定好了位置,那是我捕捉聲音的道具,而 Yasu輕輕從背包中那出那些沈甸甸的金屬盤,專注的聽著,等待那流動的波浪上身,帶著他開始跟四周聲音共振….有一種神聖感在樹林中迴盪,隨著他的旋律,我彷彿進入到森林的心臟,或是,那只是我微弱的心跳?我望著綠幕光影下的Yasu,想起了「流浪者之歌」的船伕瓦蘇德瓦,總是專注安靜、開放,期待的聆聽,因此它聽見了世間的消逝與永恆。

荒井康人演奏三昧琴。攝影:范欽慧。

那天晚上,我幫Yasu在太平山莊辦了一場音樂會,為有緣的訪客演奏,許多人嘻嘻哈哈的進場,在毫無心裡準備下開始欣賞了這場自然聲景與三昧琴的表演,很快的大家都安靜了,結束之後,許多人紛紛打聽是否有CD可買,我問他們喜歡嗎?沒想到我得到的答案很有趣,「很喜歡,因為很好睡」。

第二天,我帶著Yasu去尋找另一個聲景現場,這裡曾經被颱風肆虐過,現場倒木亂石,畫面並不美麗,但是聲音讓我極為傾心,因為四周黃腹琉璃與山羌合唱共奏,巨石底下還有伏流水脈,似乎在訴說著無盡的故事。古老的,現代的,點點滴滴,充滿奧祕。Yasu 同樣在這裡做了一個即興表演,我可以聽得出來他有多麼喜歡這裡的聲景,他用自己的旋律來跟四周對話,小心翼翼,很低調,像是一位孩子,一個學生。

與自然對話的人造聲響

我可以聽見遠方有飛機經過,這種噴射引擎的殘響成了另一種穿透力即強的旋律,記得有人問我,妳所認定的寂靜中是沒有人的聲音嗎?如果針對我在錄音時的狀態,是的,我並不喜歡人聲以及人為的聲音,因為我所設定的目標,是有別我自己種類的自然聲響。除了蟲鳴鳥叫,我也喜歡水聲、風聲,但是只要錄到人聲,就會讓我沮喪。

然而人聲不也是自然的一部份嗎?這樣的說法並沒有錯,但是人類的強勢往往主宰了所有的環境聲景,人類善於製作各種聲音,除了自己的聲音外,我們還提供了飛機,汽車的喧囂,其實我想追求的寂靜,應該是一種對於人為操縱聲景的反抗,甚至是對那樣強勢的抗議。但是今天我帶著Yasu來,不也是在這裡創造另一種人類的聲響嗎?為什麼我如此接納它,或許我喜歡的是它的質樸安靜的音色,那是跟自然的對話,帶著空靈的交流,平靜又莊嚴,或許,我只是喜歡Yasu珍愛尊重自然的態度。

三昧琴演奏家荒井康人與野地錄音師范欽慧的合照。圖片來源:范欽慧。攝影:范欽慧。

我想起了之前去日本參觀東本願寺參觀時,我在主殿堂遇見的兩個大字:「見真」,寺廟外還貼了法語:「拔苦曰之慈,與樂曰之悲」。提醒世人要懷抱慈悲之心,才能真正覺醒。而寂靜之所以讓人響往,不正是要更靠近那樣的真實嗎?傾聽寂靜,原來只是要修煉那「拔苦與樂」之心。我想我已經越來越理解,原來這條傾聽之路,正是「用愛來述道」。


影片:荒井康人演奏三昧琴。

【豆豆不簡單】超乎想像的台灣豆 你認識哪幾種?

$
0
0
作者:林志忠

二次世界大戰後,從糧食豆轉向商品豆偏好的過程,加快了豆作農業的改變。人們對於豆類的種植,由粗放採集、精緻栽培及多樣性豆種的家庭農作習慣,快速地轉向機械化、大面積種植及單一豆種的集團契作。

此一農耕作業的變革,從工業國家漫延到開發中的台灣,特別是工業革命及綠色革命的影響,大量化肥及基改作物的應用崛起,徹底地改變了傳統豆類栽培與利用。於是,在這一波浪潮下,諸多早期農家品種,在適口性及食品加工的選擇過程中,漸漸地被淘汰。在世界這一片豆類保種、留種、及育種潮流中,台灣豆作農業何去何從呢?

豆類多功能

目前台灣豆類依利用目的,分為油料、食用、綠肥覆蓋用、染料用及其它用途之豆類。油料用豆以大豆及落花生為主要種類,其中台灣育成之大豆品種至少40種,落花生32品種,是國內育成品種數量最多的豆類。

落花生採收圖片來源:林志忠。

大豆栽培之規模,於1960年達到59,665公頃,總產量達到52,653公噸,堪稱台灣豆作農業的高峰。但隨著巴西、阿根廷、美國及中國大豆之產量大增,成本低廉,間接造成國內種植規模銳減。目前台灣對於商品大豆及食用級大豆需求,約200萬公噸。儘管農糧署於2012年訂定「獎勵契作大豆(黑豆)作業規範」,每公頃補貼農民4萬5千元,提高誘因,但國內大豆生產自給率仍不到0.01%,亟待努力。至於落花生種植面積,目前仍維持每年2~3萬公頃,總產值約30~40億元,雲林縣為主要產區,佔了近75%的生產面積。

食用豆蔬菜是台灣夏季重要的菜源,以豌豆、菜豆、豇(ㄐㄧㄤ)豆、毛豆、綠豆、鵲豆、刀豆、翼豆、蠶豆等為主,供應本地消費及外銷貿易。近20種食用豆類中,豌豆、菜豆、豇豆及毛豆最為普遍,種植規模相對較大。豌豆,分為嫩莢用、嫰豆用、甜豆用及豆苗用品種,其中嫩莢用及甜豆用品種,均採用本地新育之品種,其它三類採購自澳、美等地。

菜豆有兩種

菜豆,是豆類利用中僅次於大豆的豆種,栽培最廣時期達5,000公頃,以高屏地區為主要產地。菜豆品種可分為嫩莢用、嫩豆用及乾豆用,其中嫩莢用菜豆細分為蔓性及矮性品種兩類。蔓性菜豆如台中一號、紅骨及灰仁等品種,具連續開花、生長期長及生產量高等優點,最為農民喜愛。矮性菜豆,則具有機械化收割之優點。

豇豆,在台灣又稱為菜豆,但往往與俗稱敏豆的菜豆混淆[1]。豇豆栽培面積目前約1,600公頃,以屏東縣850公頃農田為最大產地。台灣豇豆分為4種類型之品種,以青皮及白皮品種較受歡迎,屬於廣泛栽培。而紅皮及花皮之菜豆,少量於宜蘭及南部地區種植。

豇豆種植。圖片來源:林志忠。

毛豆綠金

毛豆,是指大豆在R6綠莢成熟期,達80%成熟的鮮豆莢。目前毛豆種植面積維持在9,000~11,000公頃之間,以中南部為主要產區。台灣民眾以毛豆莢及毛豆仁為其食用部位,採其鮮豆仁,作為內需蔬菜用。

外銷日本之毛豆,則以鮮豆莢及冷凍毛豆為主。毛豆品種之選用,初始以引進日本「三河島」、「十石」、「群鶴」、「綠光」等毛豆品種為主。1986年之後,由高雄農改場及亞洲蔬菜中心合作,陸續選育出「高雄1號」等8種毛豆品種,「高雄9號」毛豆是目前為外銷之主力,廣泛種植。

目前,其它豆類的栽培規模偏低,難與6、70年代之盛況相提並論。但在各農改場之創新育種及有機農業政策的努力推動下,近年來,分別在各地區形成具有品牌效應的高單價豆類商品。如台東樹豆、花蓮大豆、萬丹紅豆、滿州黑豆等優質豆類,成為食用豆消費市場新寵,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了新一代農民的種植意願。顯然未來創新育種研發投入,以及生態農業政策之支持,將是友善豆作農業之利器。

豆類栽植法

目前台灣豆類栽培制度,包括間作、裡作、單作、混作、及輪作等措施。依據農田生產條件、規模及目的,採用不同栽培方法。間作,是指同樣土地及栽培期之內,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

豆類間作包括甘蔗與大豆類間作(青皮大豆、黑皮大豆)、地瓜與綠豆、豇豆之間作等,實施地區主要以台中以南之地區為主。

裡作,盛行於中部及屏東地區,指在一種作物栽培的兩期之間,種植豆類。中部進行水稻與豌豆裡作,屏東則以青皮大豆、紅豆與水稻裡作。台灣氣溫暖和,低海拔地區易發生病蟲害,豆類不宜單作,此種植法多運用於高冷地區,如栽培性喜冷涼的碗豆及蠶豆。

混作,是指在一塊農地上,同時栽培多種作物,過去多發生在台灣東部及澎湖地區。原鄉之傳統農耕,往往將小米、玉米、樹豆等同時播種,是典型的混作系統。

輪作,指在同一田地選擇若干種類的作物,輪流種植。該方法在蔗糖工業發展之前,以青皮大豆、陸稻、地瓜、落花生、甘蔗等進行栽種,盛行於南部旱作地區。

「實」用豆類:綠肥

供綠肥栽種,是豆類另一項重要的農業功能。一般來說,每個豆種每年每公頃平均固氮約100kg,每1kg氮則相當於供應3kg氮素。換言之,豆科綠肥作物,除了有機物質外,同時生產了天然氮素,提供其它作物生長所需。

綠肥作物:田菁。攝影:李慧宜。

台灣豆科綠肥種類包括田菁、太陽麻、綠肥大豆、埃及三葉草、苕子、紫雲英、灰毛豆等十數種,利用其生長最旺盛時期之嫩莖葉,犁入土壤中以充有機肥料,因此常被應用於各種水田及旱田的作物栽培系統中。

豆類提供高營養價值,成為較高收益作物。並藉由生物固氮作用,提供清潔有效氮肥。部份豆類還抑制了禾穀類病害漫延,減少土壤中線蟲的數量。這些多元化的生產功能及利用價值,成為豆作農業不可或缺的理由。

豆類作物 需要更多重視

然而,當台灣邁向生態保育及多樣性的友善農業,豆類在台灣作物中,依然僅列雜糧項目之一。各種豆類栽培之種類及面積,往往隨著市場變化,時而遽減,時而微增,顯示豆作農業的窘境。

依據國外研究顯示,作物栽培中,豆類栽種的比例,至少應該在30%,才能達到友善環境的標準。姑且不論該研究數據是否適用各地,對於台灣近80萬公頃的農田系統中,豆類耕作如何重新分配及調整?除了乾豆外銷及蔬菜內需之市場指標判斷,豆作經濟與環境生態如何共榮?未來之育種目標及現況改善策略?都將是台灣豆作農業應持續關注的課題。

【註】

  1. 台灣好農部落格:教你秒懂四季豆、醜豆和豇豆

【相關文章】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Viewing all 8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